2007年11月12日 星期一

在大牛市中不忘本分

大公報 評論 2007 11 09 星期五

「上市抽獎」已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反正不需要代價,這次落空,又去等下一輪。富者不思進取,貧者望門興嘆,非香港之福。在大牛市中,最難做到的是不忘記個人的本分。

過去這一周,股民的心情隨著國家政策和國際走勢而大起大落。未來一段時間,利好與利淡消息恐怕仍然會像上個周末那樣,不時掀起千重浪。

溫家寶總理上周日就「港股直通車」暫緩所發表的四點解釋,簡單地說就是:內地錢多,但監管未完備、股民未成熟,怕匆忙中開放,會衝擊內地和香港的市場。

誠如本港評論說,對直通車的憧憬已存在了好幾個月,若能早一些公布暫緩,港股或不致於被抬捧到目前的地步。少些水分,調整時也少些痛苦。

但此時出手,仍然好過不出。恒指成分股下月10日加入中石油(857)、中國神華(1088)、中國海外(688)後,中資股佔恒指成分股54.4%,首次過半。與此同時,截至10月底為止的各個單月內,中資股佔整體成交的76%亦即四分之三。隨著內地企業逐漸取代香港公司,成為港股的主力,兩個制度下的股市已緊密扣連。任何一方的動盪必將波及另一方,最後反過來自食其果。雙方發展時均要顧及對方的穩定。何況內地證券戶逾億,遠多過香港。「北水」大舉南下後,一進一出隨時可以令港股坐過山車。

股市瘋狂人聲鼎沸

這幾天,我大部分時間在內地。幸而現在資訊無遠弗屆,使我得以在當地入鄉隨俗的同時,與本港也不致於脫節。

周一下午四點剛敲過,我與本報幾位作者在公路上飛馳。其中一人講了一回手機後,鄭重宣布:「今天股市跌了1526點。」這位朋友並非炒家,只不過打電話回家時,香港剛好收市,家人順便提起。但重要的是,團友說的是準確的點數,而不是一般性地說:「今天股市跌了千五點。」一個旁觀者閒話家常時,對恒指波幅也說得一「點」不苟,可以相信,同一時間內,中環已人聲鼎沸。

此時我們正在福建漳州去廈門的路上。團長是本報老總周慶先生,帶領我們幾個作者見識中共「十七大」後「海西」地區,亦即台灣「海」峽「西」岸的新路向。那是我們在閩的第六天,已依次先後拜訪過省會福州和沿海重鎮的莆田、泉州、漳州、東山島。

用一句話來概括此行對福建今後發展的了解,那就是作為台灣的對口大省,責任比以前更重。但正如十七大政治報告的調子,任務並非對台走硬而是走「軟」,借用香港的例子,希望與台發展CEPA(更緊密經貿關係),為台灣2300萬人的發展提供更多選擇和機會,謀求「閩台共榮」。但這方面說來話長,他日有機會再談。

電腦塞車為搵快錢

回到本文的主題,拜《大公報》在福建的盛名之賜,我們這個團由香港抵閩當晚,就獲得省委書記盧展工接見。接著每到一地,即使只是短短幾個小時,第一把手都親自出迎。全團入住上佳的酒店、嘗盡佳餚。廈門是最後的一站,周一下午聽到「恒指跌千五」的惡訊時,團友一來心情好,二來沒有人炒「即日鮮」,彼此只是笑了笑,就繼續全速奔往廈門。

就恒指暴跌,我當天早上在酒店房間看過網上的香港新聞後,已心裡有數。實際跌幅雖然比大行「預告」的1000點大一半,但我並不感到意外。近日的單日波幅動輒1000點。在30000點的水平上,500點的「誤差」不算大。何況上月是科網股泡沫以來,恒指單月最大的升幅。一個月升了5000點後,回落兩三千是早晚的事。

說實在的,恒指暴跌1500的翌日周二,我反而較周一更想知道股市的表現,特別是反彈還是繼續跌。反彈說明股民仍然看好,繼續跌則說明調整終於到來。

但由周二直到周三結束行程回港那天,團友沒有再提起恒指,間接說明股市無大礙。周二晚飯後,我在酒店上網,發覺不但恒指反彈近500點,更反映投資情緒的是:當日開始買賣的內地科網股阿里巴巴(1688),較招股價狂漲近兩倍,更因為買賣甚活躍,令電腦大塞車。周三有報紙頭版頭條說,追捧這種新股的股民大聲叫「爸爸」。但有報紙指出,阿里巴巴市盈率高達320倍,亦即股價相當於320年的盈利。

這次阿里巴巴上市,市民只要拿得出一萬幾千元抽籤認購,每20人就有一人能夠以一元的本錢淨賺兩元,每手的盈利相當於小職員的月薪。這種淨賺的機會幾乎不需要付出任何代價,不參與是對不起自己和家人。但如果每逢有內地企業上市,中籤者都穩賺,市民只要集中所有的積蓄,坐著乾等就是了,誰還會拚搏?

恒指周三再反彈270點,也就是與周二合計收復了周一失地的一半。但昨天輪到美國股市主導。由於前一晚華爾街暴跌近3%,也許還加上中國領導人前一天的講話對美元不利,恒指周四又回跌950點。

「好景」不常泡沫將爆破

近月的情況不是健康的現象。記得亞洲金融危機前夕,恒指不過18000左右,現在漲了不只50%。香港的經濟沒有好到這個地步,目前的價位主要靠對內地經濟的憧憬和熱錢堆砌。沒有足夠的基本因素,「好景」總有一天會爆煲。至於阿里巴巴的市盈率,1999年─2000年美國科網股泡沫爆破時,市盈率也普遍以百倍計。當時有人甚至「推翻」企管規律,認為用盈利來衡量股價是工業時代的做法,在資訊時代不再適用。

專家說,股市在任何時間都有泡沫,現價位沒有問題,股民小心即可。但這種看法恐怕只適用於看透了股市的「股神」,又或者洞悉國際資金流向的大戶,萬中無一。

反過來,香港若純粹靠金融來賺錢,貧富懸殊只會有增無已。拿不出一萬幾千元的低層市民,根本不會有機會「抽獎」。反過來,如果認購新股高於某個限額,通常必定可以分到一手。以阿里巴巴為例,只要拿得出幾十萬元認購,也就穩賺13000元。

過去這兩年,「上市抽獎」已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反正不需要代價,總之每逢有內地企業上市都抽。這次落空,又去等下一輪。

富者不思進取,貧者望門興嘆,非香港之福。在大牛市中,最難做到的是不忘記個人的本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