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12日 星期一

今後五年對台走軟

信報 時事評論 2007 11 12 星期一

近日與幾位寫評論的朋友過訪福建。一行人由省會福州入閩,沿著海岸南下,先後拜訪莆田、泉州、漳州、東山島、廈門等名城勝景,頭尾一週。

以我的感覺,此行是拜中共「十七大」之賜,而當局想我們見識福建與台灣的淵源。閩台隔海遙對,海上最短的距離約為兩百公里,相當於由香港去廣州。

閩台大同小異

由於台灣有海峽為屏障,我們所到的閩南沿海,居民或為討生活,或為逃避政治,自古有移居台灣的習慣。幾百年下來,現在統稱的台灣人,八成祖籍閩南,與現居閩南的族人,一般相隔不過三四代。兩地的方言、習俗、稱呼大同小異。古語云「禮失而求諸野」,台灣南部的習俗有時候比現在的閩南地區更閩南。反過來,這次在閩南所見的一些當地人,無論姓名、容貌、打扮、普通話的閩南腔,與在台所見的台灣人,幾可亂真。

但需要申明的是,此行雖獲官方接待,見過有關的學者,但下文主要是走馬看花的聯想,並非嚴謹的引述。我唯一「刻意」的是:儘可能對等地反映兩岸朝野的利益和難處,希望在顧及台灣最多民眾的利益、予上層出路的情形下,早日解開這個死結。下文若有誤導或引起誤解,純粹是力有不棣,並非蓄意而為。責任應由我來承擔。

從福建回來後,上網看了胡錦濤《十七大報告》裡涉台的部份,大致證實此行的印象:大陸今後對台走軟不走硬;而福建作為台灣人的祖居地,角色加重,希望加快經濟發展,與台共榮。以下試列出胡錦濤一些關鍵的表述(括號裡是報告的原文):

A.「四個決不」:「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決不動搖,爭取和平統一的努力決不放棄,貫徹寄希望於台灣人民的方針決不改變,反對『台獨』分裂活動決不妥協。」這「四個決不」兩硬兩軟。但硬的「堅持一中」和「反對『台獨』」是政治底線,每次提到台灣都會重複一遍。

真正反映風向的相信是軟的「和平統一」和「寄希望與台灣人民」。而「寄希望」無疑是謀求「和平統一」的其中一項努力。「寄希望」其實是三十年前的老話。但中共歷來以權貴為統戰對象,「尊重人民」只是口說,並無實質。現在「以民為本」,這次重提「寄希望」可信是認真對待台灣人。但明知道台灣人本土意識強,仍然「寄希望」,反對者會嘲諷胡錦濤黔驢技窮,緣木求魚;但贊成者會說,大陸對台仁至義盡。

「一中」定義有調整空間

B. 「和平協議」:「任何政黨,只要承認兩岸同屬一個中國,我們都願意同他們交流對話、協商談判,什麼問題都可以談。…….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這可能是對台最具實質的建議。北京如果接受兩岸對等的南北韓和解模式,台灣又放得下獨立的心結,大陸導彈對台的威脅、台灣走獨對大陸的顧慮,將獲得對等的解決。台灣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繼續發展政治和經濟;大陸也可以放心給兩岸足夠的時間來重建互信。民眾相信會樂見其成。

至於以「一中」作為商談的先決條件,看似排除台灣的綠營。但如何定義「一中」,應該仍有空間。大陸只要適當地調整「單一主權」的概念,也許能找到一個台灣難以否定的兩岸聯合模式。以此角度看,胡錦濤說同「任何政黨」、無論「什麼問題」都可以談,比重複「一中」的原則更具實質。因為,這可以包括與綠營關起門來談台灣力爭的「國際空間」以至國體,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否在兩岸聯合的框架下唯一的主權代表。

C.「三個凡是」:「凡是對台灣同胞有利的事情,凡是對維護台海和平有利的事情,凡是對促進祖國和平統一有利的事情,我們都會盡最大努力做好。」這「三個凡是」不但是正面的,而且講明「和平」的統一才會「盡最大努力做好」。換言之,不會盡力發展「非和平」手段。

D.「兩岸共決」:「任何涉及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問題,我們必須由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全中國人民共同決定。我們願以最大誠意、盡最大努力實現兩岸和平統一」。這排除了台灣單方面的決定。反對者會說,北京用十三億人來否定二千三百萬人有自決權。但「非單方面改變現狀」也是西方國家的立場。大陸如果不應單方面改變兩岸的現狀,台灣自然也不能挾二千三百萬人來號令全球。

E. 「槍」上套:胡錦濤報告的涉台部份接近九百字,只有一句是硬的:「絕不允許任何人以任何名義任何方式把台灣從祖國分割出去」。但這只是套話,與「三軍隨時響應號召統一祖國」這類實質的表述是兩回事。

「盤馬彎弓」而不發

對於北京放軟,反對者會說,胡錦濤笑裡藏刀,以經濟「毒餌」引台灣上釣,等二千三百萬人花慣了大陸的錢後,再封鎖台灣來逼統。但以一般角度看,這更像是胡錦濤不得不作的交代,一來以防陳水扁這類強獨的政客上台,「一拍兩散」,二來要平息軍方和狂熱「愛國者」的情緒。眼見國家擺脫了文革、赤貧的陰影,迅速崛起,即將躋身大國之林,大陸很多人很自豪。但人文素質趕不上國力的發展,愛國與沙文界線模糊。大陸有些人一覺得國家被欺負,就大叫要教訓誰。官方也知道危險,但年輕人熱情澎湃,只能疏導,而不能否定。感覺上,大陸並非放棄非武力手段,而只是不提。槍上套,但不時拿出來擦一擦,確保能夠發射。

總的來說,此行給我的感覺是,台灣除非刻意去到盡,否則大陸不打算硬。這看來有一正一反兩個原因。正的是經濟因素。大陸相信只要兩岸能維持和平,繼續發展十年八年,雙方的民生水準將不相伯仲,到時互聯的誘因會大得多。至於反面則是:過去愈促統則台灣民眾愈抗拒,綠營坐收漁利,兩岸人民都是輸家。

用負面方式表達,大陸現在的對台心情有點像蘆溝橋事變前蔣介石的抗日觀:「和平未到絕望時期,決不放棄和平;犧牲未到最後關頭,決不輕言犧牲。」但用正面的方式表達,或許就是:「發展未到小康階段,決不延誤發展;合作未到成功階段,決不放棄合作。」

筆者本欲以在福建的見聞來引證十七大後的對台政策,不料只講了胡錦濤的報告,字數就已爆棚。也許下週再談。
在福建憑著感覺走‧之一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