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18日 星期五

我們是否該學國民黨﹖

大公報 評論 2008 01 18 星期五

上周六台灣「立法院」改選揭曉後,看國民黨總統候選人馬英九和黨主席吳伯雄面對鏡頭的表現,令人想到香港。

只看兩人的表情,還以為國民黨慘敗。無論記者如何起鬨,他們都一臉的凝重。黨內的一線人物在台上一字排開,再三叮囑黨員戒驕戒躁,最後更集體深鞠躬,久久不起,活像選輸了的日本自民黨。

團結為重 不算舊賬

其實,國民黨比原先預料的贏得更多。與藍營兩個小黨囊括了四分三的議席,超過罷免「總統」和「修憲」所需的三分之二多數。執政的民進黨除了「總統」陳水扁家鄉的台南,幾乎全部失陷。國民黨想一雪阿扁主政八年之辱,下月一上任就可以掀翻政府,使台灣停擺。

但國民黨不但強調「不罷免 不倒閣 不修憲」以安民心,更聲言「結合一切能勝選的力量」,延攬落選人、傾聽第三勢力,包括被視為最「獨」的「台聯黨」。至於把阿扁朝「台獨」方向改過的「憲法」改回來,也要有「全民」共識才會考慮,而不僅是在議會裡掌握的絕大多數。但在開放的地區,全民共識幾乎是不可能的事。國民黨無疑是對綠營說:放心,可見的將來都不會與你們算「修憲」的賬。

當然,國民黨壓住興奮的心情,是擔心擁躉得意忘形,令中間選民對「一黨獨大」產生戒心。藍綠雙方的基本盤相差不遠,這次保送國民黨上壘的中間選民若在3月22日的大選中倒戈,本來挾「立院」狂勝的氣勢穩坐釣魚船的馬英九就可能陰溝翻船。

民進黨照理很難在70天裡翻盤。但阿扁詭計多端,一旦再出現上屆投票前夕「319」槍擊案這類怪事,仍有可能爆冷。而且這次大敗,除了因為阿扁搞到天怒人怨,與改變選舉辦法,一人兩票、一區一獨贏也有關。綠營的四成基本選票並未動搖,大敗只是因為中間選民倒扁。再說,投票率不到六成,較以往偏低。一旦政爭再度升溫,中間選民湧出來表態,也就對民進黨有利。

政治鬥爭 令人厭惡

但反覆看馬英九在鏡頭前的眼神,他強調不秋後算賬、尋求和解、以及借用毛語錄說「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帶有某種道德感,不純粹是為了選舉。近年面對阿扁的政治和法律招數,馬英九顯得進退失據。有人說,他是和平時期的人君。但如果這次的和解政策能超越選舉,在今後四年內落實,有可能為2,300萬人重建健康的認同,既重視本土的獨特性,但也不排斥與對岸的合作甚至最終的融合。而只要做到這點,馬英九更幾乎穩定連任。若此則不但是台灣之福,也是兩岸之幸。台灣在政治黑圈裡深陷了十幾年,玷污了民主的美名,不要說島內,島外的人看都厭倦。但回過頭來看香港,我們在政治上沒有緩和的跡象。中央雖然就2017年普選特首開綠燈,但上周日仍有大約一萬人上街堅持2012年雙普選,而且一些輿論領袖在這方面極為執著。與此同時,「民間電台」事件揮之不去。司法程序將會曠日持久,令社會分心,政府除了要打好這場官司,還得在公關上絞盡腦汁,以消除外界的政治疑慮。

事件本屬牌照問題,但電台由激進派主持,不可避免地被輿論提升到言論自由、打壓反對派的層次。這是西方記者最有機會見報的話題。加上事主與堅持2012年雙普選的基本上是同一批人,這兩個事件彼此互撐,知識中產也把兩者連在一起看。處理稍有不當,都會刺激對中央決定的反彈,不利於社會就2017年普選特首的方法達成共識。

與此同時,愛國議員前天正式翻陳方安生的「十成按揭」舊賬。但兩相對比,普選和電台事件的爭議遠激烈得多,一加一減,形勢未許樂觀。

放下歧見 解開死結

還有19天就過年,緊接著就是2012年選舉辦法的高層次諮詢。政治氣氛若不改善,只怕到時又是朝野各說各話。

希望各界能從國民黨這次大勝汲取教訓。反對派除了要看到台灣普選的好處,也要看到國民黨以大局為重;建制則應看到,權力非必要不用是當權者最重要的一種修為。強制性的公權相當於自衛武器,以防不時之需,平常最好像國民黨說的,連想都不要想。

至於反對派的大律師公會前主席質疑現主席接受廣東政協委任,覺得公會近年忽略人權,言下之意,懷疑同行靠攏、「出賣良心」。我們不能一口否定這種可能。但同樣是當顧問,把廣東政協換成西方政府,我想不會有人擔心大律師的獨立性受到侵蝕。說白了,我們不相信這個黨、這個政府。換了工黨、保守黨、民主黨、共和黨來邀約,大概就放心了。若此,香港解開政治死結恐怕不會比兩岸解凍更樂觀。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