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15日 星期二

老「馬」應讓新「丁」


我在《信報》的周一專欄以「兩地」為名,是想兼顧兩岸四地。但最近一個月,焦點都被兩岸壟斷。昨天的一文本來用香港過去一個月的政治頭條作為開頭,但最後被上周六的「胡蕭會」擠下來。現在附上下面:

很多人不捨得李柱銘退役。但以我看,年紀還是次要,真正的關鍵是時代不同,當初令他為人景仰的因素已經過去。民主派繼續由他擔綱,將難以進取(pro-active)。

過去這五年,對港人來說,最大的變化是對中央由公然對抗變成據實力爭、準備妥協。「六四」後一段長時期,港人對北京又恨又怕。現在說不上愛,但明白了局限,知道恨和懼解決不了問題,而且不靠內地,香港難以獨善其身。故真正為十三億人好,除了為香港政權,還應為內地出力。但李柱銘仍然只有一面,與社會主流漸行漸遠。

內地有識之士對民主的嚮往絕不亞於李柱銘,也更明白國家的弱點。很多人在夾縫中用不同的方式發聲。《信報財經月刊》總編輯文灼非兄上周給我看的一本北京小刊物(sohochina.com),扉頁的一段內容摘錄就令人眼前一亮:

「一個長期落後的民族在經濟上突然發生爆發性地成長,必然會隱含一個致命的危險,即它將加速暴露這個民族特有的『政治不成熟』,一方面是全民參與的市場經濟;另一方面卻是少數人決定的政治過程。一個沒有政治共同體作為全民歸宿的民族,她的前途是危險的。」

上海季風書園創辦人嚴博非在〈大國需要些甚麼?〉一文裡引用的這段社會學大師韋伯的「預言」,說白了也就是:市場人人可以參與,但政治權力由少數人壟斷,全民無法取得共識,危險也!用馬克思的話說:上層建築不適應下層基礎,早晚要起革命。

韋伯當時擔心的是一百年前的德國。果然,德國興旺後,先是來個幼稚的魏瑪共和,最後蛻變為希特勒的法西斯。作者寫道:「中國今天的情形在某些方面甚至還不如當時的德國」。

中國還是威權社會,空喊民主陳義過高,直來直往可能弄巧反拙,否定開放改革的正面作用就更敗事有餘。李柱銘是英式紳士,有道德情操,但囿於職業習慣,專捉字虱、挖程序漏洞,欠缺理論修為、中華文化的薰陶,不足應付新時代的需要。

1 則留言:

Brian 提到...

"過去這五年,對港人來說,最大的變化是對中央由公然對抗變成據實力爭、準備妥協。「六四」後一段長時期,港人對北京又恨又怕。現在說不上愛,但明白了局限,知道恨和懼解決不了問題,而且不靠內地,香港難以獨善其身。故真正為十三億人好,除了為香港政權,還應為內地出力。但李柱銘仍然只有一面,與社會主流漸行漸遠。"

崔先生,很同意你的分析。小弟在明報的一篇文章《抗戰二十年》,論點與你相近,有空請你指教一下。

http://brian-fong.blogspo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