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5日 星期四

林行止“改宗”


南風窗 專欄 2008 05 21 第11期

香港一位有影响力的报人最近宣告:「社会主义的确能够维系社会公平」,但港人当他「透明」。原因可能是,反过来,这是否等于说,香港社会在「一国两制」余下的40年资本主义阶段处理不好公平的问题?

感觉上,《信报》的创办人林行止「改宗」,所反映的是回归十年和内地发展对港人思想的冲击。而他也并非要香港搞社会主义,而只是觉得香港习惯上向资本家倾斜,有必要采取较为均衡的照做法。

林行止先是在去年10月16日的专栏里,发表〈企业多顾人性 共造和谐社会〉呼吁,对于自己「年轻时是盲目的自由市场信徒,……..一切讲求经济效益,认为企业的唯一功能在替股东牟取最大利润」表示反省。继而在今年4月28日发表〈粮食危机中对富人和中国的期待〉,重申「对过去理直气壮地维护资本主义制度颇生悔意,因为看到了太多不公平手段和欺诈性活动,而一些本以为放诸四海而皆准的理论则经不起现实考验(比如价高必然使产量增加促致价格回顺)」,从而「真的希望中国不要彻底走资」,而能够「在『向钱看』与社会公平间平衡发展」,令中国的崛起能够提高「人类福祉」。注意:林行止说的是「人类」,并非13亿人独善其身。

普通人「转軚」很平常。但林行止是香港报人里仅有的「书生」,闭门读书写作,不应酬,不做骚,不参政,甚至不露脸。创报35年来,早期透过社评,近年透过每日专栏,成为读书人的精神领袖,左右着议政的方向。台湾誉为「香江第一健笔」,为他出版的《作品集》足以填满一个书架。著作之多,在港只有《明报》创办人金庸(查良镛)可比。而他与查「大侠」也正是靠笔耕积得亿万家财仅有的两个香港人。

历年来,林行止对国是多有批评。近年虽逐步淡出,但作为有良知的读书人,仍受尊崇。SARS那年的「七一」回归日,他与夫人首次上街「维权」,跟随数十万人的大队,在烈日下默默而行,全港震动。5年后的今天,他公开质疑自己得以名成利就的信仰,为自己将近40年的报人生涯查找不足,显然思想上深受冲击。

林行止承认,近月他在经济上向「左」转,「有学问且关心社会事务的友人」「有点意外」。说白了,香港是财经社会,以自由市场为天条,对精神导师「变节」不以为然。为此,林行止借用英国文豪萧伯纳有关「20岁时不信社会主义是蠢材」的名言,自嘲是「大蠢材」。

林行止思想的变化其实可以理解。内地一些人暴发所涉及的不公和贫富悬殊的严重性,在此不赘。以下讲讲香港的情形。

随着经济转型,香港日益偏重金融。但金融以钱博钱,本钱愈大,所获得的市场信息愈全面,愈容易掌握出入市场的时机,赚得愈多;本钱小,即使看准了市场,也赚不了多少。在金融上赚了钱后,通常押在地产上,利用地产投资大的特性,赚取大额但风险比金融小的钱。金融-地产的循环是金融开放下暴发的快捷方式。

但金融业以电子操作,交易额大,但岗位少,从业员上下的收入差天同地。一句话,个别人赚大钱,大多数人没机会。愈偏重金融业,贫富就愈悬殊。

就在林行止公开改宗后,《明报》5月5日的头条独家报导说,香港一个财团的主席〈暗买平保大赚600亿〉。所谓“暗”是说用合法的财技来隐藏大买卖,避免张扬。粗略计,600亿港元相当于偏远地区民工一亿个月的收入,这并不包括此人其它的资产。而且,香港有好几个同级的富豪,内地也有好几家同级的企业,不排除有其它财团用类似方法赚取这种难以想象的利润。

接着在5月6日,《明报》说,香港过去一年〈税收三成 2000亿新高〉、〈高薪族收入升13%〉;继于5月10日报导说,〈打工皇帝交税6500万 料年薪4亿 时薪14万〉。14万元相当于香港刚毕业大学生一年的收入。而对一般打工仔来说,过去一年,真正涨了13%的不是薪水,而是食物价格。

林老板走左,我可以理解!(在此声明:本人虽是《信报》的专栏作者,但此文写作并未与林行止沟通,亦未经他过目。)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