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23日 星期一

《中時》退居「小報」 胡總首見網民

上周四起,霪雨過後是烈炎,但另一場風暴正在醞釀。「終極」殺雞以杜絕禽流感符合時代潮流。由於零售界也就是雞檔在養殖->批發->零售的活家禽供應鏈中最具決定性,當局對其落足嘴頭亦理所當然。但當街劏雞由來已久,現在要上萬從業員和家人在兩周內自我了斷,不合人情。立法會九月改選,議員急於連任,不會幫政府。

眼見生死就此一鋪,業界必「練」到盡。說到底,人道時代也是晒淚鬥惡的時代,既有貨車司機堵塞中環在前,家禽業者若一家大小披麻帶孝地遊行,甚至當街「走雞」,必成為國際趣聞。賠償加碼在所難免。

與此同時,政府預料應運輸業界的要求降低柴油稅後,面對通脹壓力的各界必爭相伸手。宜及早算一算,去年的千億盈餘會否散光?但今年經濟放緩、通脹加快、股市呆滯、賣地不明,盈餘會大減,宜及早降低社會的期盼。

民生訴求日日新,曾蔭權的「五餅二魚」真人騷留待專家去評論。上周適逢傳媒有大事,今天講回本行。

俗世淘盡文人報

《中國時報》近年持續虧損,上周終於宣布由知識大報退居為「菁英小報」,裁退近半員工。台灣的兩大文人報,此後將只剩下《聯合報》。但前者頂不住資訊網絡和通俗報紙的進迫,後者又能否獨善其身?

由於政府不准私人辦報,台灣報業直至二十年前,仍然由國民黨御准開辦的《中時》與《聯合》壟斷。兩大報印報如印鈔。當時的大學生能夠考進兩報,恍如港人中選AO。不僅待遇好,而且手執太史筆,各界爭相巴結。

兩大報裡,《中時》自由氣息較濃,是文化界的寵兒。八十年代初,我在紐約華文報紙打工時,適逢兩大報配合台灣的僑務政策,開辦美洲版。當時大陸開放不久,移民少、地位低,香港人則群體觀念弱,美國華人以台灣人最有影響力。《中時》外流的人才很快就主導了美國華文報界。後來《中時》據說因為報導太開放,觸犯了國民黨的禁忌,被逼退出北美,《聯合》名下的《世界日報》才成為美國華文報業的一哥。

但台灣撤銷報禁後,兩大報好景不再。月前在台看選舉時,我看過幾天。版面和取材較十年前活潑,但改進的幅度小,未能傳達出新的感覺。中時這次為轉型列舉了四個理由:經濟低迷、紙張漲價、網絡搶客,以及集團內的網站和電視頻道已有即時新聞,報紙因此專攻深度。

但經濟低迷和原料漲價是周期性的。報紙若因此而轉型,難道週期好轉時再改回來?至於說報紙不應重複前一天的電子新聞,長遠來說有理,但要等中老年人改變讀紙的習慣或離場後才做得到,可能還要十年八年。

四大理由裡,只有網絡搶客是取代性的。印刷品製作傳輸的成本高、時效弱,加上耗用木材、汙染環境,資訊理應改用電子形式。下一個量變可能是手機具有書籍般大小的可拉出螢幕,到時讀書看報的人會大量改用手機。長遠來說,印刷品有可能成為藝術載體,例如古籍善本、中古版《聖經》,成為陳設。

《中時》縮張減版,聲稱只做有深度、前瞻的新聞,讀者或會問是否學本報?的確,本報的成功在於以評論文章代替突發、娛樂、消費等「瑣碎」的新聞,節省採訪開支,以最低的成本提供最大的深度、發揮最大的影響。但讀者可以接受香港的財經報不講「世紀淫男」,會否接受仍屬綜合性的《中時》不講台灣首富續弦、「舞孃」飛上枝頭作鳳凰這種「瑣事」?

《中時》這次退居「小報」,真正的原因相信是避開《台灣蘋果日報》的鋒芒。《中時》和《聯合》雖然是死對頭,但都承繼了大陸民國時代的文人傳統,取材嚴肅,文字正經,視覺欠奉。文人在台地位高,主導著文化品味,大眾不知有其他的選擇。直到殺出個黎智英,取材大眾,文字通俗,刺激視覺,娛樂性壓倒了菁英格調。文人的防線崩潰。

《中時》退場後讓出的讀者會令《聯合》得益。但後者內容沉悶,長遠不看好。想減慢讀者的流失,唯有全面走「藍」,擴大與《台蘋》偏綠的區間。但想扭轉市場,還須美化版面、生動取材、減少字數。

中時集團壓縮編採、加強網站和電視頻道,是全球報業的趨勢,《紐約時報》也不例外。原因是新一代上網多,報紙銷量下降;與此同時,派記者採訪成本高,現在人人有手機,既可撰文、拍攝、錄影,又可傳稿。而且年輕人看到有事發生,很願意拍下轉告傳媒,不介意報酬少。三個臭皮匠報來的料即使勝不過一個諸葛亮,至少便宜得多,報館樂意用來代替記者。

「強國」之道網上尋

除了《中時》,網絡壓倒印刷品另一個重要的指標是:胡錦濤上周五以黨總書記身分到屬下的喉舌人民日報社「考察」(官方用語,意指來學習,不是督導)。既然看報社,不可能不到編輯部。但官方只講他到報社的網上部門,首次與「強國論壇」的網民交流。論壇透過事前預告,在大約三百條網民問題裡,選了三條最無害的,請最高領導人在互聯網和電視台直播中口頭回答。

被問及是否經常上網、看些甚麼、是否看得見網民的意見時,答案不問可知:盡量抽空上網,必看強國論壇,關心網民意見。沒想到的是,對於這樣簡單的問題,胡回答時像背書,失卻往常的風采。不知是否擔心失態,被人放上YouTube?

但胡這樣高調,顯然想表示中央重視網民(有人會說「安撫」,又或者說「買網民怕」)。十三億人裡,十一億人不上網,只被動地接受官方訊息,幾乎沒有發言權。但這兩億人能隨時開口,意見即時傳遍國內外。用總書記的話說:「互聯網是民情、民智重要的渠道。」(完)

1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台灣蘋果偏綠? 我看是深藍吧?記得台灣大選前, 台灣蘋果的報頭廣告長期是"拒絕 再苦8年!",内容也經常是批綠的,什麽時候成偏綠了? 聯合報是深藍,自由時報是深綠。藍綠媒體(包括電視)的比例大概是3.5 : 1。

走向深藍才有出路?怕是深藍的選民還沒有深綠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