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23日 星期三

書展今天開始

都市日報 香江人語 2008 07 23

現在漫畫和電子主導訊息市場,以文字、紙張、印刷為本的傳統書籍須與主流融合。否則一旦邊緣化,只會使讀者的選擇減少,業者也無以為生。

港人熟悉的一些英國傳統,例如皇室儀仗、蘇格蘭格子絨,看似很古老,其實大約只有一百年(《傳統的發明》,E. 霍布斯鮑姆、T. 蘭格著,2004年03月,南京:譯林出版社)。

換言之,很多所謂的「傳統」主要是設計得好,很快就深入人心,變成了「傳統」,其實歷史並沒有那樣久遠。一般人只求開心,才不管這些習慣存在了多久。甚至可能因為喜歡,潛意識地抬高其地位,說成家傳之寶。

今天開幕的書展成為香港每年夏天的「文化傳統」,算起來也只有十幾年,商業效益更已超越了台北書展。內地書展雖然交易額大,但有很多書不能出版。只要看機場書店擺在當眼處的大堆國情「內幕」即可知,對象主要是自由行客。

由於先父來港後在書店打工,我讀中學那幾年,跟隨他睡在前店後家的書堆裡。書店的老闆在台北,香港只有兩三個職員,靠重印民國時代上海出版的書維持。香港當時流行金庸和梁羽生的武俠小說,但店裡賣的仍然是早期翻譯的《福爾摩斯》、《亞森羅蘋》,生意不問而知。

但沒想到,後來自己的第一份工也是做書,但並非因為父親介紹。父親甚至不贊成我做這行,因為太清苦。父親直到1970年代初還買不起洗衣機。

當時沒有會展,書展在大會堂舉行。規模不及現在的十分之一,但對小書店可能是幾個月的收入。因此每到七月,同事就忙於搏殺。但那時做書的人有理想,愈做愈興奮。

後來我改做新聞後,仍偶爾客串編輯書籍。因此,我對書的關注,與其說作為讀者,不如說是「業者」。說到底,書只是傳播思想的工具,內容為先,形式為輔。但現在漫畫和電子主導訊息市場,以文字、紙張、印刷為本的傳統書籍須與主流融合。否則一旦邊緣化,只會使讀者的選擇減少,業者也無以為生。

由於成長的背景,書始終是我生活的一部分。除了路過書店時進去兜個圈,我通常每個月總會專程去一次旺角的書店街。20年下來,家裡的書多到連序言都看不完。因此純為買書,我並不需要去書展。

但為了明白潮流,我還是每年去。不再上班後,我通常避開周末,一開幕就進場,趕在人們下班之前離開。但展場大,一次逛不完,過兩天又再去一次,補購第一次想買而未買的書。

至於日常要上班,特別是有子女的讀者,建議各位去兩次:周三或周四下班後先去探路,買自己要買的,同時選定一些家人會欣賞的攤位,然後周末再與家人進場,消磨大半天。

在網絡時代,書可能不再是主要的訊息渠道。但以為影音能夠代替書籍,特別是文字書,則是過分「樂觀」。文字來自口語,傳輸文字的方式會變,但用文字來表達訊息的做法,看不出會被取代。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