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12日 星期三

為芝加哥自豪

原載《都市日報》2008年11月12日〈香江人語〉專欄
美國候任總統夫人米歇爾有一次為丈夫競選時說,這是她「第一次」為美國而自豪。這句話被對手抓住狠批:奧巴馬的妻子根本不愛國,怎能讓他來當家?
其實,米歇爾說的是真心話。她1960年代生於芝加哥的黑人貧民區,從小受盡白眼。直至這次看見選民不嫌棄她丈夫是黑人,才看到社會的另一面。
同樣地,我也是在30多年後,看到奧巴馬競選引發的美國「革命」,才對自己住過7年的芝加哥感到自豪。我在奧巴馬任教的芝加哥大學獲得思想啟蒙,在芝大時,住處離奧巴馬現在的家步行可及,在奧巴馬上周發表當選演說的芝加哥Grant Park(格蘭公園)留下了不少足跡。但時值米歇爾的童年,芝城市容灰暗、交通不便、治安不寧、寒冷風大,住久了十分鬱悶。直到去年夏天我回芝大探望恩師,對芝城才開始改觀。
芝加哥以工農業起家,文娛不是它的優勢。市中心的Grant Park比我們的維園大好幾倍,坐落在湖邊,景色一流。但偌大一片草坪,只有兩個地標:一個噴泉和一個露天音樂廳,沒有大眾同樂的設施。加上冬天很冷,一年內只有6-9月之間比較旺,此外很難匯聚人氣。
但去年舊地重遊,發覺Grant Park多了一個人人爭相留影的地標:一個狀如科學裡時空漏斗的巨大擺設。吸引人的是它的水銀鏡面。在太陽下亮得令人目眩。但更有趣的是,你站在四周任何一點,都會在水銀面上留下一個漫畫鏡像。而且由於物體呈不規則的流線型,站在不同的位置,所得的鏡像不同。站在這裡看起來很醜,但只要稍微挪一挪,就可能大大改善形象。很多人繞著物體轉,找得最滿意的鏡像才按快門。
我在的時候,芝加哥的O’Hare機場全美國最繁忙。但一直沒有地鐵直通。去年回去,才坐上了機場地鐵。雖然只是站站停的普通線,到市中心將近要一小時,但已經是大躍進。巴士路線也增加了。首次有巴士從市中心來往芝大。雖然要換一次車,但十來分鐘總有一班,不開車也可以生活。
變得更厲害的是市中心以南的地區。以往由市中心往南走,一出了商業區,連綿十幾個街口,說得好聽是工廠倉庫,說得難聽是廢墟,在車上望去幾無人煙。我當時除非去二十三街的唐人街,否則從來不敢在這個地區下車。
但現在已重建為新中產地區。去年回去,芝大同窗開車帶我遊覽。新樓的密度和高度與我們不能比,但較昔日已脫胎換骨。我甚至敢在那裏下車閒逛。同窗說,該區因為靠近市中心,已成了「豪宅區」。怪不得我們有人要求把工廠區改變用途。
對建築物拆建,美國的限制比香港嚴得多,所以樓價比香港平穩。但現在連芝加哥也大力提升市容,可信是全球化壓力使然。城際競爭無遠弗屆。甲城不改進,資金和人才就會流向較有活力的乙城。
看近年香港基建的進度,危機已不遠矣。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