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3日 星期三

聖誕書談

信報 時事評論 2008 12 01 星期一





  金融海嘯深化,救市不斷升級。來日方長,今天放下時事改為講書。

  George Soros的《索羅斯帶你走出金融危機》 台北聯經○八年八月;英文原版 The New Paradigm for Financial Markets: The Credit Crisis of 2008 and What It Means,美國Public Affairs○八年五月。

  此書很應節,但原版太貴,我等到出中譯文才看。次按危機爆發前,這位國際炒家就預言,這是「三十年代以來最嚴重的金融危機」,「貨幣當局(指聯儲局)不太可能應付」。但預告危機難,解決更難。索羅斯雖力主救市和根據新的paradigm(台灣譯作典範,大陸譯作範式)重建金融秩序,但這次連美國都無法自救,繁體版的書名誇張失實。

  但索羅斯除了是金融大鱷,也是政治活動家,而且在金融和政治上都有一套理論。經濟上,他畢業於左翼的倫敦經濟學院,反對美國的自由市場學說,認為並非人人都掌握全部的市場資訊,完全競爭的假設並不成立。

  政治上,他成長於納粹時期的匈牙利,用計謀逃過了大屠殺,繼承了東歐猶太人反專制和反斯拉夫主義的傳統,發迹後出錢出力幫東歐擺脫蘇聯。他在思想上師從現代的猶太裔哲學家Karl Popper,政治觀點見於○一年的著作《開放社會》(Open Society)。蘇聯解體後,繼續對抗俄羅斯的威權。

  索羅斯的投資反射論有點像物理學的牛頓第三定律。用常話說,資產相對於一般商品,數量不容易增減,故不論買還是賣,價格一旦形成強烈的走勢,人人都擔心他人的得就是自己的失。在羊群心理驅使下,爭相跟隨大勢,將價格推到市場無法承受的程度。結論是:只有用公權力急煞車,才能避免車毀人亡。直覺上,金融市場失控源於人的貪念和隨眾的本性,會不斷重犯,經驗教訓並不管用。

危言聳聽難以置信

  宋鴻兵的《貨幣戰爭》 簡體原版:北京中信○七年六月;繁體版:台北遠流,○八年。

  本欄說過,這是憤青經典《中國可以說不》的新世紀金融版。作者擔心中國開放金融市場後,人民幣的發行權最終會操諸美國銀行家之手,故敬告中央準備打貨幣戰。學者嗤之以鼻,但作者會講故事,大眾趨之若鶩。英美的中央銀行其實是私產、美國總統遭暗殺是因為想從私人手裏收回美元的發行權……等陰謀論表面上都有出處。最難置信的只是:歐美猶太裔銀行家族Rothschild的財富高達五十萬億美元。

  但真正使作者成為英雄的是美國的金融爛污。十三億人辛辛苦苦對美出口,但美國開動印鈔機來埋單,蠶食中國持有的美國國庫券,令反美的陰謀論疑幻疑真。金融海嘯爆發後,內地人普遍要求分散外滙儲備,作者更鼓吹國際貨幣恢復金本位。月前內地高調公布發現大金礦顯然與此有關。

  香港《文匯報》日前說,作者繼成功預測美國「兩房」災難和金融海嘯後,現在預言明年四至九月更大鑊,對沖基金和保險公司將陸續爆煲,大型商業銀行亦難倖免。此書應戴着「有色眼鏡」去讀。若有人「妖言惑眾」,希望有識之士能用常人的語言逐一批駁,否則難怪讀者輕信。

有民主無饑荒?

  Amartya Sen的《慣於爭鳴的印度人》(The Argumentative Indian) 英文原版:Farrar, Straus and Giroux,○五年;簡體版:上海三聯,○七年。作者是九八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Amartya Sen,但名過於實。三百頁的書幾句話講完:印度的民主基礎牢固,因為自古人民愛思考、百家爭鳴、和平共存。中國也有過這種好日子,可惜一到漢朝就獨尊儒術。但印度現在也出問題。印度教作為社會主流,有人排斥其他宗教,特別是伊斯蘭,不惜殺人放火,對方也以牙還牙。作者奉勸國人堅持傳統,和而不同。但囉嗦迂腐,缺乏感染力。

  同時身為政治哲學家,作者一項著名的研究顯得相當政治化:「從來沒有一個獨立民主而又保障新聞自由的國家發生過真正的饑荒。」說白了,我們所見的饑荒都並非因為缺糧,而是掌權者隱瞞災情,白白餓死人。因此有民主就冇饑荒。誠然,就一九五八到六○年間餓死幾千萬人,中共用「三年自然災害」來掩飾本身在糧產上「假大空」的罪過。但要說非洲的饑荒純粹因為獨裁和戰亂,不存在生產力或自然條件的因素,難以置信。冇民主自由「可以」導致饑荒絕對成立,但有民主自由就「一定」冇饑荒,似乎太理想。

  Sen敘事重複、文字累贅,遠不如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Paul Krugman(克魯曼)善言。大陸雖然慣於教條地逐字翻譯,不及台灣譯文易讀,但若非原文繁瑣,簡體版應不致無中生有。但講文字很花篇幅,不贅。

  就簡體版序言看,內地翻譯此書是洋為中用,借西方大師來鼓勵國人容忍異見。

   Stanley S.K. Kwan 的 The Dragon and the Crown - Hong Kong Memoirs Hong Kong U. Press ○九年。此書是友人Nicole Kwan(關慧中)為她叔叔 Stanley S.K. Kwan(關士光)執筆的自傳,但我並不認識後者。

  本書很好讀,因為是個人的傳奇。傳記主人生於二五年,生母與鄧肇堅同父異母,在英皇書院(King's)的學業因香港淪陷而中斷,於是北上抗日,被國軍派去為美軍當翻譯。戰後返港,先在美國領事館當翻譯,後轉往恒生銀行研究部,先後創設恒生股市指數和恒生消費物價指數。《中英聯合聲明》簽署前一年,因為心臟問題而提前退休,翌年移居加拿大。

  此書我主要看兩點。一是在內地戰時和文革時期成長的兩代香港菁英如何看待國運。傳記主人因為對香港的貢獻,獲港督尤德頒發MBE,但幾兄弟早期左傾。中共建政後,有兄弟北上參加建設。其後看到內地親友的遭遇才開始心淡,但仍關心國運。文革後被統戰,應邀赴京參觀。開放改革後亦曾回內地探親。

  我有興趣的第二點是恒生銀行早期發展。最有趣的是傳記主人六二年底去見工,與利國偉的一問一答。緊接着就是六五年的銀行擠提。此書以學術形式出版,相信要待出中文版後,才會廣泛流傳。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