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25日 星期一

報業存亡之秋

原載《信報》2009年5月25日〈兩地一檢〉專欄

  月前寫了傳媒之一後,之二總是被時事擠開。今天趁著「六.四」前的空檔,就報業的存亡作點交代。

  經濟危機下,免費的網上報紙或即將告終。網絡普及後,由報刊到電視都持續流失受眾,現再加上廣告插水,報「紙」受打擊最大。美國的問題尤其嚴重,報業一哥《紐約時報》(NYT)集團變賣總部以抵債,新聞界第一大獎普立茲保不住記者的飯碗。

縮版減人

  美國國土遼闊、住屋分散,本來有利地方報。但網絡打破了交通區間,網上的資訊比報紙更多更快更方便,卻沒有科技可顯著降低紙張、印刷和送報成本,新聞「紙」已接近生存的臨界點。地方報想存活,大概只能虛擬化,由兼職老總在家編採上網、靠居民報料,甚至改為非牟利,由公益補貼。大報則除了縮版減人,也要逐漸以遠程收料和大眾報料代替實地採訪。初期質素可能下降,但新的採訪模式成熟後,質素會恢復。

  由於網絡取代紙張正如蒸汽取代人力,網絡愈發達則報業愈困難。英國比美國好一些,法國報紙靠政府津貼來支。反過來,發展中地區電腦貴而網絡慢,報業仍有可為。美英報界現在想靠網上收費來救亡,香港同業當樂見其成。《蘋果日報》和《明報》最近改進網頁,不排除是為收費鋪路(不知打何時起,《新報》的內容也已全面上網)。NYT最近將面向海外的《國際先驅論壇版》(IHT)網站與母報NYT合併以節流,改稱「The global edition of the NYT」。

  新聞網頁的設計理應資訊第一、美感第二,在視力許可下容納最多的訊息,減少網民翻頁。若此,《蘋果》和《明報》的新網頁都有改進,前者特別廢除了「一字一留白」的過時設計。但資訊密度仍有增強的餘地。《蘋果》沿用本身台灣版的設計,但首頁的資訊不像台灣版那樣,囊括所有各類新聞的重點。《明報》頁面也還有很多可用的留白。至於新開的短片欄目,在數量上暫難與東方報業的網上電視台競爭。此外,兩報讓讀者投票褒貶新聞的「票站」太誇張,小一些也可以起到同樣的作用。

  這並非建議兩報像內地新聞網頁那樣,密密麻麻的都是字,以致要麼漏看,要麼眼神過勞。十幾年前報刊開始上網時,內地還很窮,甚至沒有寬帶(寬頻),想一頁包羅萬有可以理解。但經濟改善後設計應升級。內地網民可以忍受視覺疲勞,港、台恐怕就不接受。

  網民會否願意付費看報?美國地大報紙少,阻力會較少。但香港只是「城邦」,資訊無處不在。初期若只有少數報紙收費,市民會改看免費的。要到大小報紙普遍收費,免費的選擇枯竭時,市民才會轉軚。但香港有些報紙並非純粹為賺錢,有些則彼此間不共戴天,相信總有報紙堅持免費以搶市場、打擊對手。


斬件收費

  至於理財貼士、波經馬經、消費數……等實用內容,現已有個別港報斬件收費。由於瀏覽後有利可圖,網民可接受。但用文章來收費則只適用於本報這類精英媒體,不足以支撐大報。(就這方面,近日收到題為〈信報網上版升值不升價〉的電郵,宣布增設手機版、允許網民翻查過去三個月的報紙。)

  《華爾街日報》(WSJ)網站由於訂戶多,被視為收費可行的理據。但網民訂閱WSJ並非因為文章好,而是金融資訊是理財必需,報費在美國可作為生財成本扣稅。而且,WSJ是唯一的全美性財經日報,商界視為專業象徵,不訂閱的話在朋輩間不好交代。何況精英通常有權報銷,不在乎訂費。這些特殊性其他報紙學不了。

  而且,社交網站的熱潮說明,網絡拉近了親友的關係,但擴大了人與社會的距離。Facebook和 Twitter 雖然也用來做公事,但主流是作為小群的公園,讓你與同道關起門來彼此關懷、發展興趣。本來,不同的桃花源自成一國,互不干擾。但正因為處身其中太開心,佔去了大部分的關注。同道間的交流巨細無遺,對彼此的了解更多於家人,又哪有心思看新聞?美國有調查發現,不看新聞的十八到二十四歲青年,由十年前的二成五上升到現在的三成四。NYT網站收費與否,他們都不會看。

  少數仍然關心社會的網民,可能主要靠論壇的片言隻字來了解世界。例如看到有人留言:「嗰個當奴話代表我地喎,叫佢去死啦!」就無名火起,群起而攻之。但人人忙於激情表達甚至黨同伐異,很少認真地探討。網民若只求有話題、不求內涵,也就無須看報紙。網上報紙的訂戶恐怕主要還是印刷版的讀者。但上網訂閱後也就不會再買報紙。若此,上網收費不會增加報費收入。

  另一個不利上網收費的因素是,報紙的報道比較長,一來想講故事吸引你,二來因為長寫比短寫容易。但現在的人缺少耐性,純粹想知道 6W 以便改善生活,可能只願意看這個字數的兩三成。免費報紙(利益申報:我在其中一份有專欄)和 Google、Yahoo、新浪、港台的即時新聞,就是填補這個空缺。何況只要是話題,就必定有網民轉發傳媒的原文公諸同好。即使網上要收費,也必定可以從免費渠道看到。舉個實例,友人將我寫的東西「鏡像」(mirror)到海外的簡體字論壇。此後我一寫大陸,就有人傳來一份港報批判性的內容,義助我作出「正確」的判斷。

唯一優勢

  相對電子版,報「紙」暫時仍有一個優勢:廣告效益較高。現在報刊一個很重要的功能是為讀者搵著數,經常有人手持廣告光顧商鋪。但網上廣告面積小,缺乏衝擊力,使用不便。手機廣告看不清楚商品的細節,手持 netbook 購物就更貽笑大方。報紙的網上廣告短期內只是干擾視線,起不到推動消費的作用。真的要購物會上網上商場,很少靠傳媒網站。

  網絡發達造就了近乎完全的表達自由。但也正因上網發言幾乎沒有代價,感性壓倒一切,裁決取代推敲,想到就講。甚至把自己當作世界,利用大眾論壇來推銷個人的偏好、結黨營私。恐怕要待論壇管理軟件具備人工智能,能夠分辨留言的實質後,網上議論的質素才能趕上傳統傳媒。

  最後謝謝「Dbms Dbms」來郵指出錯誤。納粹集中營遺址 Dachau 位於德國的 Munchen(德文的慕尼黑),而不是柏林。是我記錯了。那次去法蘭克福看書展時,路經慕尼黑看的 Dachau。後來在柏林看的是新建的大屠殺紀念場。

傳媒.之二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