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4日 星期二

你想多活一個月?

原載《都市日報》<都市博客>專欄 2009 08 04

硬把對七百萬人的「預測」套在個人身上,即非欺騙也是取巧,因為明知道你無法推翻。

時至今日仍然用「效益高於成本」來游說市民改善空氣,正如二十多年前定下的空氣質素標準,落後於時代。

本來,失業偏高、收入停滯,要市民掏腰包,強調有賺無蝕無可厚非。但香港的空氣質素早就落後於人,難道這方面的投資有蝕無賺,就能任由其惡化?此外,所提供的預測過於「精確」,令人懷疑當局「(口氹)」市民上轎。

當局說,你需要付出的代價是:一、發電少用煤而多用天然氣。天然氣的比例由目前大約三成提高到五成,電費會加20%;二、提前更換排廢較多的舊式巴士,車費會加15%;三、重整路線以減少路面的巴士,班次會削減10%。

但得益是:一、市民平均壽命延長一個月;二、全港市民每年減少入院4,200次。三、節省能源。

將上述收支折算成金錢,全港每年須多付5.96億元,但得益12.28億元,「利潤」高達對開。這些數字可信來自當局聘請的顧問。但記憶中,以往的顧問報告比量子力學更測不準。為了討好客戶,低估代價而高估好處是這一行的慣例。當局說,你只要多付兩成電費、一成半巴士車費⋯⋯就可以多活一個月。但誰知道自己何時夠鐘?若此又怎知道,那一天到來時,壽命的確比今天預見的多了一個月?即使真的如此,又怎知道所賺的一個月來自空氣,而不是改善了生活習慣?反過來,如果我預見的壽命明顯地因為其他因素而縮減,當那一天到來時,又怎知道,如果不是我出錢改善了空氣,一個月前我就已歸西?

現實中,誰都不想知道自己何時離世,因為不論自己還是親友,心理上都受不了。誰想天天對着一個倒數的鐘:我還有「16,542」日,看着它向0遞減?

平均壽命的準則只適用於群體。想說服個人,要有保險年費那種按年齡、性別、職業⋯⋯的分組數據。硬把對七百萬人的「預測」套在個人身上,即非欺騙也是取巧,因為明知道你無法推翻。這並非否定當局的建議,而是說用這種手法來推銷政策,道德上很有問題。進出香港的人流隨着全球化而與日俱增,與先進地區的差距愈來愈顯眼。僅這點就已決定,改善空氣在所必然。除了直接的成本效益,更應在高層次上說服港人:想提升國際地位、爭取高端遊客與投資,就須改善短處,空氣是最重要的一環。這張單遲早要埋,愈遲花費愈大。

講到環保,值此外遊旺季,讀者或可考慮少用酒店房間的盥洗用品,尤其是只住一晚時。肥皂和梘液都會污染水源,一天通常用剩許多。客人遷出後,用過的洗濯用品往往連塑膠容器一起廢棄,浪費資源兼增加污染。這類產品現在大都有旅途用的容量,自備上路,行李的負擔有限,但卻有益地球。

此外,酒店的毛巾宜避免洗一次就開一條新的,甚至用來鋪地板防滑。這些厚重的毛巾每洗一次都耗用很多能源,抹把臉擦次手就扔進洗衣筒,有點罪過。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