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19日 星期一

《施政》轉向無助煲呔脫困


原載《信報》<兩地一檢>專欄 2009 10 19

很久沒講香港,除了共和國六十大壽,更因為本地大事無奈、小事無聊。政經沒出路,只好以八卦、搞笑、驚嚇、互虐來自娛。

經濟上,飽食了三十年的肥狼失卻覓食的意志,要靠兩百頭捱了三十年餓的瘦狼助養。正如曾蔭權上周《施政報告》推銷的「六大產業」,與內地的這種依存關係決定了,我們的經濟主要是分內地的羹、補內地的漏。我們只有法治和金融是內地無法代替的。至於創意,看藝術、建築和設計就知道,優勢不多。

政治上,泛民不抗爭則沒有人推動普選,抗爭則中央為了鎮住泛民而拖慢普選,令我們落入無論爭不爭都沒有普選的怪圈。加上金融危機,中央空前強勢,港人服膺現實、不為政治折腰,泛民感到空前的無奈。社民連想用台式吵鬧來喚醒市民,但港人受英國薰陶,愛紳士不愛爛仔,掟蕉很快就變成一招。醞釀中的議員「總辭」相信也只能製造些尷尬。傳媒會炒作,西方領袖會口頭關注,但動搖不了中央。何況選民不一定支持全港齊補選,勞民傷財,泛民有可能賺不回辭去的席位。

泛民做不了實事,只好靠監督來卡建制,於是永遠有開不完的會、查不完的事、爭不完的訴求、數不清的弱勢。民生純屬派糖,建設慢過蝸牛。朝野兩敗俱傷。

高調環保 特首被指徇私

全民都感到無奈,但以左右兩端的反應最強。一方面,毓民和長毛鬧得愈兇,年輕擁躉的「階級仇恨」愈深;另一方面,有財團至今放不下殖民地時代的身段,要求法院阻止議會聆訊。雙方各走偏鋒,任何舉動都刺激對方作出更強烈的回應,進一步分化社會。不過,也愈來愈多政客明白,apology is cheap。一有事就賠禮,只待民情冷卻、焦點轉移。但道歉、重犯再道歉,天知道改善了多少。

泛民強攻普選雖處處碰壁,但從這次中環政府物業放棄高密度發展即可知,文化人軟攻保育的隱性政治議題卓有成效。建築和設計近年成為全球的新宗教,保護建築物這種體積最大、外形最顯著、人人不可或缺的設計,成為護教的聖行,社會富裕後的懷舊情緒被包裝為「集體記憶」,感動了市民。說到底,反對拆卸舊建築是透過打擊地產「奸」商來動搖港式賴以繁榮的高地價政策,撕開資本主義「唯利是圖」的本質。

曾蔭權以往的《施政報告》慣性派糖。這次不但「低糖」,更要市民製糖,據說「最多人不滿」。但積極引導經濟,削減地產份量,藉着保育中環間接為各區設限,扭轉了在保育上捱打的局面。不料被兩個「適時」的話題轉移了焦點,周五幾乎全港頭條都說,特首親家是政府為全港更換慳電膽的「大莊家」,當局就政改展開諮詢前夕,死谷普選的《蘋果日報》借勢狂攻,指曾蔭權多年來「屢次濫權」、「親疏有別」。周六的頭條「煲呔變阿扁?」雖然是引述議員,但毫無常理。昨又引述環保組織說,七月底就去信政府,投訴官方「一直」大量採購曾蔭權親家代理的照明系統,但不獲回覆。但該組織為何當時不說?而所謂「一直」,是否曾蔭權娶媳婦之前就已存在?

官商勾結講了十幾年,市民寧可信其有,不用說大罵煲呔。但瓜田李下太明顯,很少人真的相信,他會笨到「明」益親家。只不過未充分查證可能的衝突就推出政策,被傳媒即日踢爆,曾蔭權絕對失職。至此只有兩種選擇,除了傳媒建議撤回政策,也可以考慮大義滅親,勸親家在他任內暫停代理慳電膽,交同行監督。誠然,尚未證實行為不當,就褫奪某人的經營權,對其他高官形成無形的壓力,有違法治精神。但政治的要求較法治嚴格,特首親家有權參與政府計劃不等於市民可以接受。用高於法律的標準自律,才可望還政府以清白,省卻修例擴大官員的利益申報難以落墨。

北水湧到 港人「房事」恐懼

對市民來說,真正切身的是《施政報告》發表前一天(又一個巧合?),西半山的新樓盤「天匯」聲稱以成交價四億四、呎價七萬一成為全球最貴的分層住宅。一如近月,買家「又」是內地人,《紐約時報》網站當晚頭條報道。與此同時,市場接連報喜:港股收復最高峰的三分之二,道指重上萬點,金價破萬元,廣交會大旺。在近月的美元弱勢中,《紐時》稱,全球衰退下,中國貨價廉吃香,出口地位增強。不用說香港也得益。

但正因市道好轉,市民更擔心。樓價在內地熱錢帶動下,今年來已漲了兩三成。天匯的天價會否推高樓價,令更多市民無法上車?曾蔭權一拍完心口已知錯。有學者指出,香港彈丸之地,豪宅與平宅毗鄰而建,這項世界紀錄必定使鄰近的樓宇水漲船高,區內的樂觀又會感染其他地區,令港人看好後市。

「北水南來」本乃港人的期盼,但若數量足以買起整個香港,到時恐怕又難以承受。一向看好樓市的瑞銀也擔心泡沫比回歸前更嚴重,直指高地價政策可能再造危機。

記得一九八〇年代,日資挾日圓強勢,也曾狂掃美國的豪宅和名牌。美國人恐慌,還以為日人報二戰之仇。但美國面積與中國相若,富甲天下,誰都買不完,香港只是一個城市。地產界的施永青建議限制非永久居民買樓。但目前的投資移民以金額設下限。呎價破萬後,買幾百呎的住宅就可取得臨時身份證。難道我帶幾億來港不能盡買心頭好?到底是限制一次過買入的數目還是持有的單位、呎數,有待斟酌。

香港的樓瘋是內地的延續,即期的北京《地產》雜誌以《中國地狂》為封面。原來自上月起,內地再見「圈地」狂潮,開發商曾經在十天內擲下三百億元。上海地皮「長風」以七十億元成為新地王,比兩個月前北京朝陽區的地王貴三十億。該刊明言,「房地產的『泡沫』已經產生。」但泡沫不止,因為地方官藉賣地來肥庫房從而自肥,官企利用與國營銀行的關係,借入「天量」信貸來玩房地產,利潤遠高於正業;加上風傳人民幣貶值,企業搶購地皮來自保。

內地正在重演香港當年的「盛世」。《地產》說,地王的成交價使大家預期房價漲,房價漲反過來又加強對地價的預期。只要大眾心理處於升軌,市價就會繼續升—直到心理突然崩潰。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