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3日 星期二

自作孽不可活?

原載《信報》<兩地一檢>專欄 2009 11 02

我上周隨本報放重陽假,期間看了兩本有關國際的書,覺得頗有啟發。今天本欲以此為題,不料繼美國總統,曾特首也對傳媒發動「自衛還擊戰」,較高較遠的話題只好讓路給眼前激情的演出。

奧巴馬把美國收視率最高的右翼新聞台Fox(霍士)列為「敵人」,憑的是高票當選和過人魅力,賭的是醫療改革等歷史性偉業過關的機會。美國人打從小學起,就在班上搞選舉、討論公共事務。香港的「政治家」在美國恐怕連鎮長都選不上,最忌東施效顰。

在劣勢中回罵傳媒形同自殺,曾特首能否捱完餘下的三年,頓成疑問。論力度,這次倒風較六年前五十萬人上街令董特首提早引退還差得遠。但適逢「北風」南下,重感冒怕少不了。《施政報告》得分創新低後,曾蔭權被指奉召北上聽訓許是讕言;但溫家寶重申挺港時,不再說「支持特首依法施政」則是事實。

既定代價

就有關他「益親戚」傳聞的處理手法看(見上月十九日本欄),曾蔭權指「個別報章……無中生有、惡意中傷」,並非全無道理。但民望低,加上當年曾以高官身份,為留英學醫的兒子返港執業出頭,對於新近的指控,市民寧可信其有。

在自由社會裏,當權者與傳媒雖然都是服務公眾,但後者代表公眾監督前者,雙方在本質上對立。而對公眾來說,當權者操生殺之權,理應禮讓傳媒,即使捕風捉影、「惡意中傷」,也只能咬碎銀牙和血吞。說白了,當權者受傳媒氣是權力既定的代價,雙方的關係如同藝人與娛記。娛記「睇死」藝人靠他們宣傳,因此除了報道娛樂界的宣傳活動,也根據自己的喜好,真真假假地塑造聳聞、挑動爭鬥來上位、賣錢。藝人只能當作見報的「廣告費」。

由於讓傳媒享有優勢才能有效地監督當權者,美國兩百多年前就在憲法裏加入《第一修正案》,授予傳媒尚方寶劍,並且在三十多年前,首次對總統開鍘。但有權必有濫,有行業就必有保護主義。當權者若「官字兩把口」,傳媒也有「無冕皇帝」之稱。既然黑白分明的投訴絕無僅有,當權者若官官相護,傳媒有發言權在手,為了行業的面子,又怎會不側側膊?

傳媒也藉着善言,誇大其監管者的功能,掩蓋以窺私、起哄來迎合受眾,從中取利的一面。在現實中,「狗咬人不是新聞,人咬狗才是新聞」的美式yellow journalism、Give Me A Murder A Day(英國傳播學者Kevin Williams著作的書名)的英式小報永遠不缺。只不過在網絡時代,murder 換成了 rape。

選擇「自焚」

扒糞在理性時代是小報的專利,大報不屑;但步入感性時代後,主導着除財經外所有的新聞(由於財團的震懾力,財經新聞最「乾淨」)。權貴出風頭不是新聞,出醜才是新聞。因此,give me a scandal a day! 證據不夠就用語氣搭夠。權貴如果反擊,就高舉言論自由、高呼「受迫害」。最後,誰最能扒糞,誰就主導大局。這反過來鼓勵公眾「篤背脊」、博見報。減少濫權的同時,也扭曲了對公正的判斷。

蔡子強上周的《明報》專欄更提醒我們,凡事都有兩面。政客無權時高呼自由;有權後往往相反,連美國最偉大的自由派總統傑佛遜也免不了。後者在野時高呼寧要報紙、不要政府;但當權後認為,報紙唯一可信的內容只是廣告。不用說,他無權時覺得報紙罵在位者是伸張公義;當權後覺得自己是victim。同樣地,繼曾蔭權罵傳媒,政敵長毛也「鬧記者係狗」。原來,對方來自他眼中「世界十大最無恥的報紙」。有關報道沒說是哪份報紙,但可以肯定,長毛如果是特首,罵傳媒更不留情。

這次的倒風始於《施政報告》公布後第三天的上月十六日。多份報章頭條指特首親家代理燈膽,懷疑全港家庭改用慳電膽的政策是利益輸送。接着那幾天,在近月為了雙普選而全力動員對政改方案施壓的右翼民主報A,私怨當頭、逢官必罵的民粹報B,以法律和新聞道德為賣點的左翼民主報C帶領下,全城熱論。期間更爆出特首弟婦持有的雷曼迷債獲「保皇」議員協助,順利索償。

更要命的是事發一周後的二十三日,A報引述「左派」消息說〈特首被傳面聖解畫〉、〈施政報告出爐十日 中聯辦未確認〉;繼而於翌日說〈民怨不斷升溫 突然「召見」有先例〉、〈溫家寶拒撐煲呔〉。

不料,面對中央換馬的揣測,曾蔭權不以實事化解攻勢,更選擇「自焚」。A報二十五日直指其〈學新疆新聞辦 選擇性放料〉。原來,特首辦前晚澄清上述雷曼案時,只知會部分報章,電子傳媒全部「被蒙在鼓裏」。媒體靠消息開飯,不獲對等放料,形同借競爭對手來置其於死地。邊緣媒體遭冷落或只好認命。但若包括影響力最大的電視,全行都會起而對放料者宣戰。

註定輸梗

有媒體咬定「曾濫權」,除了出於公益,也是利用市民對他的惡感來促銷或推動普選。但曾蔭權既然不會為此告到法院,而要通過傳媒來回應,也就不可能以較為公平的法庭式對質來以證清白,而只能與傳媒鬥公關。但既不為市民所喜,嘴和筆又不及傳媒,註定輸梗。

說到底,市民對曾蔭權的惡感源於政治積怨。回歸十二年,歷經董建華「八年浩劫」、梁展文案等眾多事件,港人對政府普遍反感甚至抗拒,寧可信中央。但對中央一再支港既愛且很,愛其實利,恨自己不能自理。

經濟上,市民逐漸深信地產商奸詐、獲政府偏袒,不再接受高地價、由上而下滲透的發展。心裏明白世界已經改變,賺錢不若從前容易,要加強競爭力、發揮創意。但一個多世紀以來,追求短利已成為港人的性格,一時間轉不了型。

接連兩位特首的「失敗」更動搖了港人對中央選人的信心。市民對曾蔭權已失卻耐性,而既然商人和公務員都不稱職,對下任亦不看好。有人在Facebook上發起「全民倒曾力量」,反對「欽點」特首直至達成普選,並於昨天首次到曾蔭權的住所門外抗議。A報用「起義」來形容該群體。危言聳聽在網上見怪不怪,但「起義」通常指武裝反叛,並非大眾傳媒用語。有人或想再次刺激曾蔭權失態,進一步搞大事件。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