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23日 星期四

101223四:Amina最寒冷的聖誕

圖:昨天電視上最勇敢也最可愛的留英小女子(原載《蘋果》)
13歲的林同學面對鏡頭笑著說:「要自己處理啲嘢係好唔方便,但係以前乜都係家長安排,今次自己處理,係好寶貴嘅經驗。

擾攘了大半年的Amina案今天被一位華人法官判收監。英籍事主和族人出身權族,在獄中過聖誕是奇恥大辱,會否記恨於華人社會?

流亡美國的內地民主派先驅劉賓雁客死五年後,終於歸葬北京。當局顯然不再擔心讓其歸葬的‘負面’影響。劉以報告文學,也就是新聞性的長篇作品見長,文筆普通,思想性不強。但作為文革後第一批敢言的記者,在歷史上應記一功。

不知是否與陸川去年的《南京,南京》一別苗頭,近年盡靠奢華場面和胡鬧搞笑取寵的張藝謀,決定以南京大屠殺來感動全世界。《金陵十三釵》由演過《蝙蝠俠》的美國男星擔綱,講十三個妓女獲美國傳教士收留。但有關報導首先映入我眼簾的不是以上的事實,而是“6億”人民幣的預算,既反映了國寶的氣派,也盡顯中國的國情。即使創意不及,也至少以錢達死你。

鐵路瘋再傳喜訊。連接重慶萬州區與湖北宜昌市的中國難度最大鐵路昨通車,將四川至武漢的車程縮短到5小時,去上海僅要9小時,比過往減少3/4。薄熙來治渝(重慶)動作特多。“蜀道難”的古語改寫,對他在十八大當常委會否有幫助?

電視連日以滯英港生爭取返港過聖誕為頭條。我前天總結了兩點:
一是港府現在照顧市民,比最強最人道的國家不遑多讓。記得我1980年代初在紐約當記者時,在酒店門口追著趕上車的財政司John Bremridge(彭勵治)問:港府是否有政策協助留學生回港就業?當時他沒有隨員在旁。至今猶記得,這個也是肥彭即時一愕,看來沒想到會遭到美國的香港記者突襲。顯然當時在香港,沒有華人記者敢對英籍的司級大官這樣無禮,連最起碼的英式敬語“Sir, I wonder if you care to enlighten us……”也省略。但也許不是在自己的地頭,他沒有動怒,想了一秒半秒,邊上車邊回了一句:“We have many jobs in Hong Kong.”(由於年日久遠,確切的用詞或記錯,但意思很清楚。)
現在回想起來,我無論所問的問題以至提問的態度,都很stupid。港府當時厲行“積極不干預”哲學,就業由勞力市場決定,又怎會協助留學生就業?同樣stupid的是,即使關心留學生,恐怕也只限於英國回流者。論個人對宗主國的感情、學業和專業的銜接性、家族與宗主國的聯繫、朋輩的留學背景、英式英語流暢度……留美生都與留英生沒得比。而且留美生受美國影響,沒有留英生那樣斯文‘骨子’、尊重上下之分。
由當年連就業也懶理到今天派專機接載回港過節,個中的變化足與內地由文革打倒走資派到擁抱走資派可比。
二是留英港生之多、年紀之早,都遠過於其他留學地區。這個階層很值得研究。
今天想到第三點:如果大雪滯留港生的是加拿大、美國,怕不會這樣緊張,因為不會有公務員、大律師……的子女。
第四點當然是:家長和菲傭已從小照顧得無微不至,現在政府又這樣體貼,新一代多幸福。但只怕越幸福越難以適應不同的環境,最終變成美國人,無論到任何地方,都按自己家裡的標準行事,否則覺得有違普世價值。You call that life?

本身篤信積極不干預的《蘋果日報》引述一些本身大概沒有子女留英的市民說:「家唔只香港學生,全世界啲人都喺機場瞓地下,又唔係有乜嘢災難,咁緊張做乜?」「乜都淨係識鬧,去外國學嘢學到咁點成才?家長應該藉呢個機會訓練子女。」有人說,她廿多年前同樣因風雪被困希斯路,不明白學生今日為何無法應付,「點解香港父母要過份保護佢哋?送得佢哋去外國,都係想訓練佢哋獨立啫!」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