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26日 星期六

110322二《都市》:讓櫻花繼續開

原載《都市日報》2011年3月22日週二《都市博客》專欄

櫻花的美就像林黛玉,柔弱短暫,不禁風雨。日人溺愛的這種淒美,相信就是「福島50人」留守核電廠的精神

日本熬過了核危機關鍵的十天後,開始進入戰後最淒厲的「花見」期。

櫻花的美就像林黛玉,柔弱短暫,不禁風雨。日人溺愛的這種淒美,相信就是「福島50人」(實際上是200人,再加消防員,合計將近350人)留守核電廠的精神。

300年前,有47名武士不值主人之死,擊殺其對頭人,事後甘受幕府(軍政府)的剖腹處分以殉主。延續《47忠臣藏》故事的武士道精神,二戰期間有士兵以自殺式抵擋美軍,現在面對世紀浩劫,又化作自殺式救人。同一種傳統,對上愚忠還是為眾盡忠,在不同的環境下可以截然相反。對於福島一眾死士,我們除了鞠躬致謝、望奇迹降臨,也希望他們不要見怪我們聞輻射喪膽的同胞,搶鹽之後又強行退鹽。耶穌臨終前,為釘死他的人求情說:他們所做的,他們不知道!

3.11後頭兩三天,日人的堅忍自律令全球折服。但核電廠連爆後,責難逐漸蓋過讚許。當局被指無能、隱瞞。災民開始斷糧,在風雪中顫慄,有病患失救。日人視為生命的尊嚴開始崩潰,有人拾荒盜竊。地方官大罵中央要他們等死。核電廠附近的醫院撤退時,拋下過百名長期病患。西方專家炮轟,連中國也開口。

先哀後罵是災難輿情的常規。事發之初,輿論無限同情。但救援中難免慌失,再快也滿足不了焦慮的災民。加上專家、政客爭發馬後炮,記者慣性不信政府,天災最終被視為人禍。

在任何事故中,要找責任都不難。就這次而言,防核分秒必爭,但日人謹小慎微,處事細緻但緩慢。次之,以日本的先進,有美軍為後援,飢民開始盜竊後,仍不及時空投,以免有人爭奪打鬥,令人費解。至於核電廠,只要看有副社長夜夜笙歌,就知道其有罪。而傳媒報道危機時,日本偏向淡化,美國偏向升高,也都是文化的偏向。

但美國對核輻射零容忍,首相菅直人再無能也不敢隱瞞。再說,40年前設計的核電廠在災前即使想加固,可能也不會將防震標準提高到前所未見的9.0級。說到底,全球最好的社會也不可能對千年一遇的災難有足夠的準備。

目前全球安危所繫,正如日人說,「想不到將來,現在可以做的是處理眼前。」責任應記在帳上,待災民安定後再來結算。借用美國已故總統肯尼迪的名言,先問自己可以做甚麽,不要先罵別人累通街。

幸而日人仍然堅持「加油」,謹守崗位。日皇請國民「活下去」,菅直人誓言以「必死的決心」,有人以作家宮澤賢治的詩《不怕風雨》來互勉。

中國起初派15人參加救援。但現在看來,更能發揮的可能是施展世界工廠的產能,為災民趕製必需品,以汶川救災的效率送到日本。

這當然要日本同意,但事到如今應主動請纓。中國在開放改革中長期接受日援,出這點力理所當然。

據報日本主動要求的第一種協助是,提供特大的機械以應對核危機,中方以閃電的速度處理。希望陸續有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