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30日 星期三

110330三陰:《Tempest》 is good


又是清明時分,天陰潮濕,風濕的朋友辛苦了。

本周是看戲周。昨晚看《The Eagle》(不敗雄鷹)的預演。頭15分鐘比較好,其餘的很cliché—courage, honor, ……。軍人的品格是歐洲一種可貴的傳統,英國皇室繼承人至今必須接受軍訓。但在片子裡太不sophisticated。最後的一幕更反高潮。但只求打發時間,也有點新奇的地方。除了英國的小型萬里長城Hadrian’s Wall:(古羅馬皇帝哈德良在位時所建),不知是歷史事實還是電影創意,在公元120左右,今天的英國北部(大概是蘇格蘭高地)有一種部落,打扮形同近世的原始部落,男人在冰天雪地裡仍然只在腰間纏一塊布,在山間奔跑如履平地。

剛才看莎士比亞經典改編的《Tempest》(暴風雨)。很喜歡原著和創意的比例,既不是照搬莎翁,又不是現在舞臺上常見的,導演和編劇借經典的名義來講自己想講的話,除了一些精神,幾乎看不出原著的痕跡。

本片的故事和文言對白都是莎翁的,服裝也主要是古代的。但加入了現代感。女導演兼編劇將主角由原來高貴的男人變成高貴的女人,此外用電腦動畫、輕柔的流行音樂、誇張的人物造型以加强戲劇效果。為了方便聽不懂古文的觀眾,即使在英語地區放映,由頭到尾都有英文字幕。我不懂古英文,沒有讀過莎翁原著,但看中文字幕覺得翻譯得不錯。這大概是收藏家必須買香港版而不是美國版DVD的少數西片,只有只有港版才會有中文字幕。

我是Helen Mirren的擁躉,感覺上她在此片不過不失。

身兼導演和編劇的Julia Taymor專門拍嚴肅電影,港人較熟悉的大概是墨西哥女畫家的傳記《Frida》。

但最有趣的是,出錢的co-producer是華人,但並非來自英國,而是比美國總統奧巴馬低一屆的三個夏威夷Punahou中學同窗Jason(圖左)Deborah K. Lau夫婦、以及John Ching。他們的公司TalkStory Productions花了2,200萬美元,是夏威夷公司至今最大的獨立製作。據報導,Jason讀中學時,經常在午飯後與奧巴馬切磋籃球。

意料之中,本片在港無人問津。放映的影院數目一隻手數,平均每場觀眾大概不超過兩隻手。這種題材本來就只有文化人會看。但從報刊的文化選材看,今天的文化人只愛現代,不管是中是西。經典只有中老年人捧場。現在電影院每逢週四換畫,明天大概只剩下油麻地百老匯一家會播放。

主角由男變女相信是女導演的情意結。但在女權方面進步之餘,以美國的政治正確性看,本片其實相當「反動」。戲裡有兩個奴隸扮演重要的角色。白人俊男形象的精靈忠心耿耿,今天怕會被罵servile。另一個是黑人,雖然心懷刻骨仇恨,隨時想對主人報復,但四肢發達、頭腦簡單,賣主求榮卻擇人不善,把一個醉鬼當主子,最後自討苦吃。美國黑人怕要抗議。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