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6日 星期五

110503二《都市》: 200vs1的利弊

原載《都市日報》2011年5月3日星期二《都市博客》專欄

上周由港珠澳大橋的阻滯談到澳門的處境,本周回過頭來講香港。港澳回歸後,主要靠內地的發展維持繁榮。但有利必有弊。澳門一來太小,無法計較,二來以博彩為生,意識形態輕,對不利的因素看得開,香港比較難。
江澤民時代,內地與「六四」相距仍近,經濟上仍靠歐美市場,與香港的摩擦主要是政治。所謂「井水不犯河水」,說白了就是香港不要變成反共基地。
十年後的胡錦濤時代末期,中國在經濟上成了「東方不敗」。加上痛感於當初「蘇東」鬆綁導致共產解體,於是死命高壓,想用穩定來換取發展的時間,加快發達來化解民變的根源。但以近年社會矛盾惡化之快,只怕來不及。
在此背景下,內地與港主要的摩擦由政治變成經濟。內地暴富後,人才資金湧來。但商機主要惠及上層,對中下層反造成競爭。由學位、就業、住宅、分娩牀位到奶粉……內地難求而香港供應較好的產品服務,幾乎都被買起。小市民搶不過,怨氣急升。母親的遭遇備受同情。特區的應變遠遠趕不上內地的發展,再過幾年只怕失控。
而且,這已開始化作政治問題。「港人生存權被剝奪」的命題刺激本土情緒,加深對另一制的抗拒。有人由大陸「蝗蟲」、特區無能罵到中國的敗壞,高呼捍衛香港的文明。香港不會變成另一個台灣,但前車可鑑。
但又不能怪誰。問題的根源在於「200對1」的現實。內地面積將近是我們的10,000倍,人口接近200倍。我們即使700萬人都北上買樓也炒不起來。
但內地只要10,000人有1個來買樓,就相當於我們2%的人口,足以推高樓價。更不要說來掃生活用品。一句話,由於規模懸殊,我們影響不了內地市場,但倒過來就天翻地覆。
非港人配額湧港產子的問題就更清楚,內地人來港消費,除了市場供應的因素,還因為較自由和安全。內地改善消費安全性較容易,但自由度限於兩制,很難與港拉近。湧港消費的誘因存在,對中下層的壓力就難消除,特別是內地人又加薪又升值,我們則收入貶值、停滯。
沙士後為救港而推出的投資移民最近滿7年,產生了第一批永久居民。至今只有9,000個案獲批。不影響700萬人的主流,暫時是好事。但當初以為買650萬元的住宅對內地人是天文數字,能來的都是精英。沒想到幾年內就被市場拋在後頭。內地人暴發加上香港樓價飆升,現在即使將投資下限提高到1,000萬,所引來的可能也只是中產,提升不了人口質素、減慢老化的問題。
內地婦來港產子,問題出在居留權。香港的公共服務,由房屋、教育、醫療到法治、自由,在內地人心目中值多少錢,就有人願意付這筆錢來生仔。
我們當初制訂《基本法》時,經濟如日方中,以致自大到照搬全世界最寬鬆的美國國籍法。但美國不怕你去生仔,因為國土像中國那樣大,人口只有中國的四分之一,而且全世界最強,多派一本護照so what。但香港只是200vs1的1,也就自作孽。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