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14日 星期四

110705二《都市》:香港最危險的時候

原載《都市日報》2011年7月5日週二《都市博客》專欄

替補機制已觸發類似03年的23條危機。中央進退兩難:挺曾蔭權則與港人愈走愈遠,不挺又怕接連兩位特首都被逼下台,有辱一國兩制。

官方對集會遊行人數的估計通常少過主辦者。但這次差三倍,歷來最大,而且與學者的調查相近。但反政府氣勢如虹,誰也不會介意主辦者是否作大。的確,就遊行時的「氣場」看,反對的能量超過實際的人數。替補機制已觸發類似03年的23條危機。中央進退兩難:挺曾蔭權則與港人愈走愈遠,不挺又怕接連兩位特首都被逼下台,有辱一國兩制。

但制度不變,誰來繼任恐怕都難免被倒。董建華還可以說是不懂政治、硬銷23條,加上亞洲金融危機、禽流感、沙士等外來厄運,但曾蔭權是政府老手,唯一的外來厄運金融海嘯也獲中央蔭庇,卻一鑊接一鑊。港人現在憎他多過老董。

期間內,中央可以做的也都做了。50萬人上街後,對港改為pro-active。但現在證實,送錢最多只可滿足七成人,但對其餘三成反而火上澆油。而這三成人恰恰是當今社會中堅的知識中產、以及明日接班的80後和90後。這次回歸日適逢中共90大壽,但遊行中只見中共得國前的民國旗和類似香港回歸前的米字徽,更有人借中共賀壽片名《建黨偉業》,高呼「建」港偉業,要求「真」自治。

今後這十年八年,氣氛可能較「六四」後更差。眼見上一代遊行多年無效,新一代索性公民抗命,逼政府用武、起訴,利用法治的容忍度來逼當局就範。但市民討厭政府,不太計較,間接逼使溫和派改用較強烈的抗爭。

我懷疑,新一代受內地矛盾惡化、蠻橫鎮壓的刺激,甚至多過曾政府的窩囊。他們成長於人權時代,無法忍受明顯的不公不義。劉曉波、趙連海、艾未未案成為最有力的國民教育。

至於本港的內因,筆者說過,最基本的是政制。由低代表性的政府向高代表性的議會負責,無疑送羊入虎口。議員自恃代表性力踩政府,市民也必然偏向自己選出的議員。前朝高官也很盡力,但缺乏政治sophistication,加上養尊處優,胡錦濤所謂「脫離群眾」,並不適合開放的政治環境。林瑞麟只是箇中的極端。

要使政府和議會代表性相當,首先要確保2017年起有真正的雙普選。利用細節來塞進間選成分,只會引發反23條和反替補機制的政治風暴。次之要解決問責內閣無黨派,無法確保政策夠票立法的問題,說白了,單靠一個無黨派的特首應付不了70個有黨派的議員。最終是否要撤銷對特首和高官的政黨規限?

首次借李嘉誠的頭像來遊街,也表示香港久經考驗的成功模式不再為市民接受。用高樓價、高租值來養起香港之弊無人不知。但40年的既得利益根深蒂固。由已置業的過半家庭者到建築、金融、地產代理、律師甚至政府,都不願意樓價大跌。政府靠賣地和樓宇稅項來維持對市民的服務、公務員的待遇和忠誠。香港一無實業二無科技,「創新」又太空洞。以新的優勢取代地產「霸權」,恐怕要一二十年。今後這10年如何自處?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