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24日 星期三

110824三陰轉晴:鬥「大」

徐立之一再道歉、重申大學自主後,倒風由港大校長轉向警務處長。警方推人入後樓梯不准離開,學生有機會告得入。

這位處長上任半年,「鷹派」風波不絕。如何捱完這五年?

港大百年之「癢」,意料之中,有中大人借機發揮,港大人則自衛還擊。

這種哈佛/耶魯、牛津/劍橋、北大/清華之爭,粗看有兩個規律:1. 一如體育比賽,頭名winner takes all,次名幾乎只剩個空銜。2. 頭名務實,畢業生在朝掌政經大權;亞者務虛,畢業生在野搞學術、監督建制。

但這種分野不一定是創校原意造成的,而可能是台灣話說的「西瓜靠大邊」。在位者利用頭名,頭名也樂於被提拔。畢業生當權後,順勢起用學弟學妹。即使有個別阿二生擠得進來,也孤掌難鳴,只能聽從阿一派的指揮。權力self perpetuating下,十年八年下來,阿一派也就長治久安。

長此以往,港大、清華專出大官、CEO;中大和北大專出學者、反對派。但耶魯不同。美國縱橫三千哩。東海岸的耶魯一如兩百哩外的哈佛,都屬於WASP Eastern Establishment。真正的反對派大學是3,000哩外太平洋沿岸北加州的加大柏克萊校園。但在全球化衝擊下,柏克萊也已淡出新左。

有趣的是,港大生由於出路好,包辦了高薪的政府、大企業……,中大生只能在低薪行業棲身。長此以往,港大在一些有影響但低薪勞苦的行業沒有地盤。回歸後開辦傳媒學,與此不無關係。

記得中大人首次接掌警務處時,飯局上有人問,為何沒有港大人來當?答案很諷刺:警察靠逐步晉升,但地位低微,1990年代以前的港大生唔吼。現在就業競爭大,港大人才不得不stoop down to conquer

但港大有一個弱點,而且今後相信只會加劇:面對全球化,為了突出英語大學的招牌、培養權力精英,較殖民地時期更輕視中文和思想

抗日時期的舊生近代最有名的女作家張愛玲。30-40年前有黃霑,近20年有林夕這類中文創作人。但現在學系商業化(見胡恩威在FB上的回顧),學生日常只用邏輯思維、看英文報告,很難再出中文創作人和思想家。一時間實在想不起,最近這20年有哪位重要的作家、思想家是港大人。

但細想之下,這與港大人早期無須當差是同樣的道理。能當律師、CEO……..吃鮑參翅肚的話,誰願意用中文寫作吃清茶淡飯?

因此,把龍應台請來駐校以補不足是高招。她觀察敏銳、文筆尖銳、有煽動力。讀書人嚮往貴族精神,特吃她那套。

說港大不行,不等於說中大好。中大除了無權無勢,過去這20年也沒有出過有名的作家和思想家,兩頭唔到岸。早期新亞的兩岸新儒學和崇基的美國基督教精神早就扔進了垃圾桶,聯合本來就沒有傳統,原來的三間學院都只剩一個神主牌。這三者合成的amalgamate到底是甚麼?也許就像胡恩威說的,次港大的高級職訓所吧。

我畢業於新亞和聯合搬進馬料水之前的中大,坦白說,只不過持有一張就業文憑,對今天的中大一無所知,也沒有太多的期望。對港大依仗權力的功利,也沒有好感。

現在有趣的是,港大和中大互聘對方的畢業生做校長。這次中大生掌港大出事,有港大生歸咎中大。言下之意,中大生破壞了港大的傳統和百年英名。說得最極端,懷疑徐立之是中大派來的臥底。於是,有人提醒說:睇實沈祖堯,看他是否港大的奸細。

但又不要怪,網民說話不一定經大腦。有人甚至以此為榮,把無知當作真摯。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