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25日 星期五

111125五陰: 我果然還是香港人

趁週末的routine還沒開始,先拿自己說事……。

@病發以來看第四個理療。算是對症下藥,但收費也最高。由於政府的理療無效,改看私家醫生已兩個多月,費用累計相當可觀,對慢性病長者肉體和財務的雙重痛苦身同感受。有好心的專科醫生開介紹信我去政府排期看骨科,但排期五個月,聲明候診期內病人要自行接受治療。換言之,這五個月候診期內,貴客自理,若病情惡化引起後果,非公營醫療之罪。但病人若負擔不起私營醫療,又未輪到公營服務,還不是等死?

@AO處長在員工夾道抗議下入主港台,加上明年台灣大選、特首選舉、十八大換班、美國大選….,在此時叮走吳志森和周融,沒有人會相信無關政治、周融不是陪葬。吳平時眉飛色舞,但這次在鏡頭前面容扭曲,有點失控。周則公關本色,表情從容,但措詞有骨。聽官方解釋,港台想回到公務員「政治中立」或者說《聖經》裡羅馬總督彼拉多的傳統:只提供擂台(節目)、維持秩序,讓各方自己去打,誰贏誰輸不要怪我。但港人已超越了這個階段,不可能退回去。

@港人從前崇拜商界精英,現在十分保留。選委逐一高調表態,反而加深唐親商的印象。唐多票在手的事實,更會刺激梁力谷下週誓師的場面。

@敘利亞力拒阿拉伯聯盟施壓,但也門總統辭職。不過也門民眾拒讓其免受起訴,繼續上街死人。阿拉伯人為何這樣記仇?埃及是北非的政治龍頭,看來有得搞。

@多維昨頭版上方有大字的憤青標題《驻军兼售武 美在亚洲放狗围猎中国》,今天移到《美國》目錄下。
海外有兩大大陸新聞網站:「博訊」走右,「多維」則看似camouflaged的建制。

博訊:80%內容是可信的黑幕,類似其他「討債」媒體。5%是真假難分的內幕,聲稱高層放料,相信是內部鬥爭的心戰術。應不至於無中生有,但肯定是一面之詞。
多年前,我曾就教於內行人:除了討債,右派刊物為何很少剖析總結,深入思想層面?對方沒有表示,但看表情不大以為然。後來我想通了。長期以來,中共的「理論」要不是假大空就是大棍子,這些曾受迫害的朋友恨透了。但其實,西方的民主自由人權都有大量理論,而且還在發展。只不過這些老右派成長時與西方隔絕,現在出於對「希特勒」的恨而一面倒,對西方的歷史文化(包括理論)其實涉獵不多。
這是歷史的產物,很難避免。但我最怕偏頗,不論左右,近年對於討債的媒體只看標題。

多維:據說是港人于品海出面,對建制小罵大幫忙。但有些方向性的探討,相對有控訴無內涵的博訊,反而較有深度。最近有關接班的消息似乎偏向「太子黨」。

@金融海嘨後批華爾街的電影𥚃,《Margin Call》(孖展風雲)最值得看。一句話講晒,荷蘭人炒燶鬱金香至今將近四百年,投機狂熱裹挾全社會,最終恐慌崩潰.......一再重演,而且愈來愈頻,戰後幾乎每十年就來一次。正如粵語流行曲賭仔自嘆,人們斬完手指過幾年又見獵心喜。總之,貪與一窩蜂是人性弱點,無論怎樣改革監管都會週而復始,而且隨著科技發展,投資方式只會愈來愈複雜,風險愈來愈大,損害亦然。而且,危機過後,人會選擇忘記不順心的事,永遠為自己找有利的解釋。
若此,2008.之後十年,下次大約是2018。第一屆普選的特首準備好了。

@廣告沒說錯,《Drive》(極速罪駕)則的確是《Taxi Driver》這類黑色電影。我第一次領教,戲票上除了蓋印寫明III級,還要加釘警告紙條。原來主要是殺人的殘忍手法,我現在比較明白,這主要是營造movie cult,就像Quentin Tarantino初出道時的《Kill Bill》。時值克林頓在白宮跟女助手鬼混曝光。好事者曰:戲是第一夫人請Tarantino拍的。
我對《Drive》這類戲沒有興趣,不過見識見識。有些創意,但以drive為名,飛車鏡頭並不突出。反而女主角Carey Mulligan比較討好。

@至於《賽德克巴萊》,後來還想到一段反抗殖民統治的歷史。Mel Gibson在《Braveheart》裡演蘇格蘭反英格蘭暴政的民族英雄。當時規定,蘇格蘭女性出嫁第一夜要與英格蘭派駐的總督同眠。這不但是對新娘子的踐踏、對新郎的侮辱,而且是故意使蘇格蘭人不知道,他們的長子到底是英格蘭人還是蘇格蘭人的後裔,刻意摧毀被統治者的血緣與傳統,讓其彼此猜忌爭鬥。這招的狠毒無以復加。蘇格蘭人起來反抗,但不敵,民族英雄被當眾五馬分屍。
日人傳統重紀律服從,受他們殖民統治的人要循規蹈矩、鞠躬屈膝。這種統治可稱為「酷」(harsh,不是現在的cool),但與英格蘭人對蘇格蘭人的卑劣,又小巫見大巫。
上集是賽德克開殺戒,下集當然就輪到日人。但他們的手段就不止是「小米加步槍」,而是大砲加飛機了。我不想買票看a massacre foretold。此片在台灣賣座猶勝那些年,但在港差天同地。我果然還是香港人。

3 則留言:

Patrickov 提到...

"這是歷史的產物,很難避免。" >> 就只怕這種歷史帶來一次又一次的人道災難。

十年一遇的金融風暴最多只是「少數」投機者損手。相比之下,百年一遇的動亂就不是說笑了。

sekssdragon 提到...

不是要捉崔先生字蚤,只是讀到 "就像Quentin Tarantino初出道時的《Kill Bill》"一句,感覺有點怪怪的,所以上 IMDB 查了一下...

Kill Bill 第一集於 2003 年上畫,但其實 Tarantino 早在 1994 年已製作了當時的話題之作 Pulp Fiction (港譯:《危險人物》)。在此之前於 1992 年還有另一套港人或仍有印象的 Reservoir Dogs (港譯:《落水狗》)。故此說 Kill Bill 是他的初出道之件,似或有誤。

匿名 提到...

Mel Gibson在《Braveheart》,劇情有一堆都是「創作」的,與史實絕大不符,崔先生拿非常契合史實的具以賽德克族人史觀的《賽》片來與以白人眼光為主,又亂改劇情的《Braveheart》相比,十分令人訕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