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17日 星期二

120417二陰雨:港大的「轉型」

     《桃姐》一如在台橫掃大小電影獎的兩集《賽德萊.巴克》,話題動人,本地自豪,但空間上限於本土,時間上早已過氣,一出外就難有共鳴。在一些次級國際影展上得獎,相信出於敬老關愛和香港電影的威力多過片子本身。
      但劉德華長期資助創作,香港藝人裡,他是第一個。選他當特首的笑話多少與此有關。他月內當爸爸後,會更關心家庭、教育、生活……。當委以文化、安老公職,讓他回餽社會。
   
      前晚沾友人的光去紅館看許冠傑。上次看演唱會恰巧也是阿Sam。那是沙士後,他復出為港打氣。這次則是為港大慶祝百周年。這位舊生與幾十位名流校友和在學的同學演出他和校友林夕為此創作的新歌。同場獻唱的歌手還有校友謝安琪。黃霑去得早,否則會是另一個上台的主角。
      要說孫中山和張愛玲是港大最有名的校友應無異議。大學icon由革命家、小說家到「戲子」,反映了港大以至香港由精英社會朝向平民社會的轉化。
      當年社會出於「封建」意識歧視藝人,但今天要靠他們來穩定社會、引導青少年。誰不是聽歌看電視成長的?誰在深層次裡不埋藏著流行文化的記憶,影響著日常的言行?

      港大的另一項貢獻是出政壇人物。在殖民地時代包攬了政府裡所有的華人高職。回歸前開始下放政治,又包攬了泛民,撐起了親京大黨。這種「政治壟斷」當然是畢業生質素和精英關係網形成的,一如美國的哈佛。
      但相信出於北京的限制,至今三位特首沒有港大生。這使我想起港大生天之驕子的一種副作用。年前與友人飲茶。座上多是香港黃金時代的港大精英。談到警務處長換人,當時首見中大人接任。有人覺得奇怪,為什麼沒有港大的處長?的確,高官素來都是港大的,為什麼唯獨警隊No. 1例外?原來,答案很諷刺:今天的處長是三四十年前入職的紅褲子,那些年的港大精英不是AO就是銀行家,何須當差?
      若此,港大生會否因為當年出路太好,沒有人會選理念先行、義工性質、毫無保障的政治事業,因而錯過了當特首的機會?相比之下,跟英國人當官,只要英文一流、謹守律法、言行規矩,晉升穩定,倍受尊崇,打跛腳唔憂。
      但也正因此,政治開放後,「刁民」日多,這種一板一眼的AO捉襟見肘。
      不過,港大既然能出泛民、親京領袖,相信十年後也會出特首。今天四十歲的一代看好。
   
      這次看阿Sam有點擔心。六十開外的人,精力雖然充沛,但臉部似乎浮腫,聲線沒有以前那樣動聽,巨大的聲浪似乎帶有藏拙的意味。演唱會以豹作為「符號」,無論視覺、象徵都不吸引。Wish him well。
   
       對我來說,當晚最觸動的Don McLean為Van Gogh作的《Vincent》、以及Simon and Garfunkel的經典《Sound of Silence》。這是我留美初期的兩首啓蒙曲子,歌詞很有寓意。前者為世人不明白梵谷的天才而哀傷,我在芝加哥時聽McLean來校園唱過;後者代表1960年代的嬉皮慨嘆美國物質社會的空虛,我到美國第一年看《Graduate》聽的。這部荷里活經典其他的插曲,由《Bridge Over Troubled Water》《Scarborough Fair》……也都即時成為經典,至今不衰。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