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15日 星期六

121215六陰:鼓勵少數民族融合


香港第一位少數族裔粵語電視記者利君雅
      週四首次在公家地方見有白人做初入職的工作。推門走進醫院的X光室時,背向我的金髮男子邊把弄儀器,邊用有口音的粵語問:「邊度痛呀?」我以為是內地移民。轉過身來方知是X光室主管的白人助手。但聽不慣他的表達,在床上轉了將近720度才較正照X光的角度。
      他出身哪裡?為什麼會來港打政府工?白人在港慣屬中上層,中年的出入club,年輕的出入Soho,很少做入職工作。但1989-91年蘇聯東歐陣營崩潰後,當地的白人四出揾食,香港所見的白人已不再限於發達國家。
      說也巧,同日AD說,巴基斯坦裔首次示威,抗議入籍要有「近親是中國人」。支援少數民族的融樂會主持問得好:「司馬文、盛智文都冇中國血統,點解佢哋又拎到(特區護照)?」
      保安局長不敢說國籍法至今死守血緣論,只能以「是否有中國籍親屬僅為其中一個因素」的官腔來搪塞。中共一向把非華人視為外人,入籍可能要中南海逐一審批。原籍荷蘭的司馬文Paul Zimmerman)是有地位的商人、公民黨員。盛智文(Allan Zeman)開創蘭桂坊,家財億萬,又是海洋公園主席。這兩位白人入籍是俾面中國。但巴裔無財無勢,中南海懶理。
      三大少數族裔裡,印度裔的教育、職業和收入較高,尼泊爾裔則世代為英國當兵。加上印度與中國打過仗、目前是最大的競爭者,而尼泊爾是印度的附庸、同信印度教,這兩族人相信想要英國護照,在港只求免學中文、領取福利。但巴裔本國貧困動盪、在港的經濟地位較弱,信奉伊斯蘭教,與英國有隔閡,會較願意融合。政府應開班教巴裔學粵語和中文,幫優異生揾工,鼓勵入籍,讓下一代成為完全的港人。
      相信到今天,很少人未看過香港第一位少數族裔粵語電視記者利君雅()的報道。她的粵語又快又準,沒有用詞的問題,看來甚至能讀寫中文。驟看外貌以為是印裔。但Wiki說,她正是上文說較願意融入社會的巴裔。英文姓名Nabela Qoser,浸大畢業,主修廣播新聞,出道前住天水圍天恒邨。利小姐不但當記者,也推動族裔融合,曾代表Society for Cultural Integration上立會作證。
      熟人裡還有一個與華人社會無間的巴裔家庭。但未經許可,不便公開。
      政府應設立專責機構,引入像利小姐這類有志服務本族的三語青年(母語、英語、粵語),作為族群橋梁,鼓勵少數族裔融合。這並非要少數族裔放棄本身的文化和宗教,而是像我們移民歐美,與當地人相處時,講當地話,入鄉隨俗。但回到家仍然講粵語、看中文、吃中國飯、維持中華的倫理,信佛的照樣拜神。兩種文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隨時轉台,並行不悖。
      我們不應因為覺得少數族裔受歧視,為他們出頭,就只講他們的困難,隱瞞他們內心的偏頗。你帶子女移民英語發達國家,會投訴英文難學,要求降低標準嗎?我12歲來港,連英文字母都不識讀。沒有英中肯收,只能馬死落地行。
      少數族裔想在港安家立命,應該懂中文。誠然,用中文揾工遠不如英文,加上中國令人害怕,港人有權只學英文。很多家庭月付萬元,供子女入讀國際學校。但要納稅的華人全費資助你上官校只讀英文,講得過去?
      同樣應直面的是,少數族裔語言不通、就業難,容易向下流。近年,南亞裔與元朗、油尖旺深的幫會活動越來越不可分。政府應支援少數族裔,避免其淪為黑幫打手。只講少數族裔青少年學中文難,不提成年人的沉淪,同樣解決不了問題。
      少數族裔淪為黑社會,在任何國家裡都存在。我30年前在紐約編中文報紙時,最大的新聞就是唐人街黑幫槍戰、冷血處決。美國警方當時語言不通,不諳華人習俗,十分頭痛。後來吸納華人,派華人臥底,逐漸控制住局面,值得港警效法。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