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4日 星期日

130804日晴:「頸痛」好合時

   「刁民」死纏,局長不勝其煩。現適時撞車「頸痛」,正好追隨此前的董伯,借「痛」脫身,今後方真正服務市民。
    回到正題,公開數十萬份官方機密的駐伊拉克美軍Bradley Manning(曼寧)日前定罪後,我比較了兩部2011年中他被捕後不久播出的紀錄片。
   美國公共電視台PBS的《WikiSecrets》以片名看是爆爆料網站WikiLeaks(維基解密)的「機密」,實則專攻曼寧和WikiLeaks創辦人Julian Assange(阿桑奇)的負面傳聞。
   就曼寧來說是借人格缺陷來減輕洩密對官方的衝擊:高調的同志,精神狀態一向不穩,失戀後更跡近崩潰,予人為洩憤泄密的聯想。
   就阿桑奇來說則是管有機密的法律責任:是否主動要求掌握機密者提供?看到機密之前,是否就已知道提供者的身份?答案若是「是」,阿桑奇少則同謀多則主謀,是美國的敵人。反之,對方若自動送來機密、身份不明,就像你我在街上撿到違禁品,罪名輕得多。
    這個角度基本上已限制了片子的立場,新聞操守改變不了這個現實。PBS所列舉的曼寧、阿桑奇負面言行,可信是事實。但盡在個人異常的問題上糾纏,也就抹殺了洩密本身的社會意義。
   但以美國立場看又不難理解。此案對美國的震撼有若薄熙來案對中國,美媒為公為私(接收率)都必然巨細無遺,而美國人只關心這兩人是否與美為敵。
   相比之下,瑞典SVT電視台的《WikiRebels》探討阿桑奇以至黑客的崛起,能道出WikiLeaks的社會意義,而不是單靠阿桑奇的兒時陰影、人生挫折、生理病態、來解釋他的異常行為。美國人為了否定唯物論,凡事歸因於個人,尤其是心理因素,令自己落入唯心的盲點。
   阿桑奇、曼寧這類IT guerrillas,成長時可能不愉快,以致偏激、自我、自大、古怪、天真……,但不能因而否定他們洩密可能的正面意義。
   《WikiRebels》有三點值得一記:
1.  阿桑奇向瑞典申請庇護,因為表達自由更勝有憲法第一修正案保障的美國。無所不包的分享網站PirateBay即設於瑞典。
2.  冰島國民在金融崩潰後方知,銀行體系任人唯親、顢頇貪腐,決心提升透明度。國會接納阿桑奇的建議,把冰島打造成'Switzerland of Bytes',亦即全球第一個資訊自由港。
3.阿桑奇若偏激、ego大、對同事專橫,脫離WikiLeaks後另立OpenLeaks的德國前拍檔Daniel Domscheit-Berg客觀誠懇。看上述的PBS紀錄片也有同樣的感覺。
   曼寧公開的機密主要是兩批。其中駐外使領館與國務院之間的電郵比派兵打伊拉克的War Log對美國傷害更大。公開作戰紀錄雖然可能增加美軍在當地的風險,但各國不忿美國外交官對自己說三道四,將會令美國難以在當地打開局面。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