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4日 星期五

131004五陰:最高學府欲「借英隔中」?

新港大校長
   港大選校長最後關頭,有教授兼校友覺得當選的Bristol大學醫學院院長唔夠班。主打教育兼港大人主持的MP上頭條;AD重點報道的同時,附帶吹雞者呈現老態的照片。
   當選人的背景揭曉時,我也一愕。看報道,直覺上Peter Mathieson(馬斐森)教授榮升多過港大得人。
   而港大歷經候任總理來訪的軒然大波後,再度由英人掌舵,加上學生會即時叫好,本能上使人想到政治。
   但自己不熟教育,作為中大生也要避嫌,沒想過寫。有關選擇即有政治動機,那也是港大的權利,應由市民來評說。
   當時我並不知道校園裡也有強烈的質疑,更不知道公開叫停的是一位熟人。
   首先申報利益:MP今天的頭條人物和剛才頭條上鏡的陳婉瑩教授曾經是我第二長的上司。先是1980年代初,承蒙她以紐約華文報紙星級記者的地位,介紹我到她服務的報館當編輯。接著她回港教新聞後,幫她在大學做過相關的事。先後多次為她打工,合計應有五六年(大陸初開放的80年代初,紐約華文報界突然如雨後春筍,員工如走馬燈。我做過三間報館,記不清服務的年月)
   我87年回港後,陳教授飛越唐人街,晉身紐約英文報界,署名Ying Chan,專長華人社會的報道,終以滿載中國偷渡客的「黃金冒險號」在紐約海邊遇難的調查報道獲全美新聞獎。後來獲母校禮聘,回饋本土。
   陳教授就校長當選人的質疑:學術普通,不諳港情,不諳中文,誠意不足。感覺上,重要性正是按照這個次序遞減。
   學術地位是幾十年的累積,人過半百,已不可能補救。我當初讀科學時就知道,數理化學者一般25-27歲得博士後,30歲若仍未有行內知名的創見,大概就最多做二流。港大若今後5年被指不夠格,將會是全港的災難。
   至於港情,彭定康的先例說明,上任後可惡補。但人要謙虛肯聽、學得快、有高人助力。現在社會天天出狀況,不容許慢熱。港大每年開支以億計。校長大可請資深記者為助理(剛離職照顧家人的局長政助如何?),每天見人之前,聽取當天中港議題、港大注意事項的匯報,確保掌握政經氣氛、人脈、各種矛盾的深淺。
   不懂中文就更簡單。語言向有階級性。不懂英文,申請到大學當清潔工恐怕都不行;但不懂中文絕對可以當講座教授。為校長請貼身傳譯就是
   至於說誠意,不排除是港大找不到人,拖到最後匆匆作決,臨時照搬過時的資料。
   看泛民校友李卓人見報的回應,這次有可能是選一個與陸、港無瓜葛的洋人,以免其受「魔掌」牽制。這與有港人欲與台人聯手抗陸,是同樣的道理。
   當選人看上去不像威權人物。若此,推他出來的港大「選侯」事後比較容易「話圍」。(131006日後補:AD引述「政界人士」稱指,《弱勢校長方便xxx(校務委員會主席)干政》)
   回歸這些年,港大兩位華人校長鄭耀宗、徐立之都因為有親中/親建制之嫌而被逼退,唯過渡期的英人校長得免。港大或以為「借英隔中」除笨有精。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