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1日 星期六

141031五:你睇《Grace of Monaco》會對號入座?

   開博近10年,最大的遺憾始終是:寫不完想寫的事,掛一漏萬才是常態。
   前天去公立醫院看友人。但交通時間算得太緊,碰上佔鐘,到埗已過了探病時間,白跑。同日晚妻家慶生。10大3小加外傭幾逼爆客廳,home dinner要分前後圍食,但遠遠樂過去食肆。好的家庭相聚為樂,反之則是受罪。我為自己的幸運感恩。
   作與友人看役所廣司主演的《山本五十六》。此片藉著「神化」這位41年底偷襲珍珠港的艦隊司令來強調,當時的日軍並非軍國主義鐵板一塊,但舉國上下大勢所趨,軍中個別明白美國國力非日所能匹敵,主張非戰求和的智者孤掌難鳴,只能服從軍令、死而後已。
   山本先是在中途島戰役中敗於美軍,繼於43年在太平洋上空一次勞軍飛行中被美機擊中喪生。此片討好美國多過宣揚軍國。戲裡的山本是少有知美的日軍將領,對美開戰前就預見日本最終幾乎亡國的命運。此片或想說:不要怪政客去靖國神社拜山本!
   友人提起,日本近年連拍多部直面二戰日軍的大片。我看過的就有:講日人期望最殷、不料對美軍不堪一擊的最大空母《男人們的大和》;講神風特攻隊(自殺飛機)的《永遠的O》。所有各片都堅守反戰的政治正確性。作為電影可以一看,從華人立場出發又作別論。
   今天在家看了一部半的「名女人」戲:Nicole Kidman主演的《Grace of Monaco》和不知誰演的《Mother Teresa》。沒想到前者講政治更多過講家庭。摩納哥與法國的幾百年恩怨令我對於歐洲歷史、國際現實大開眼界。
   Grace Kelly與後來的Diana都是華人口裡的「薄命紅顏」:以無比的美貌優雅成為國家的生招牌;但熱愛自由,受不了宮廷的束縛,與夫關係破裂,最終死於車禍。但一些港人看此片怕會想到中港:
   摩納哥是法國南方沿海的蚊型花花世界,人口不及法國一個城鎮。日常靠旅遊賭業,並無農工產出,食水和民生必需靠法國供應。但稅制和財政政策對法國不利,大法主義的總統戴高樂實行禁運,威脅併吞。小國眼看坐以待斃,幸虧王妃是荷里活美豔親王,迷倒全球,且原籍美國,現在遭到與美國最不合拍的戴高樂大蝦細,美國朝野同仇敵愾。
   王妃藉著慈善舞會,登台向來自全球各地的政要巨賈為國申訴,令在場的戴高樂淪為《聖經》中的歌利亞,一臉悻色,但又莫奈其何,最終只好撤銷禁運,讓毫無抵抗力的摩納哥續享繁榮。這個一對鄰居大蝦細、民族主義對地方主義、大衛戰勝歌利亞的故事,香港相信會有人對號入座。
   至於《Teresa》,開頭十幾分鐘粗糙,後來頗感人。德蘭修女的愛心應屬天生,他人學不來。以宗教角度看,她做的是耶穌愛心裡俗世的一面:幫忙餵養、醫治、教育社會上底層的人口,將靈性的一面留給傳統的教會去完成。但只看了一半,看完再說。
   說回香港,中央犁「田」後,坊間擔心下一個是陳婉嫻。但以我看,曾鈺成更危險。至今仍對有線主張普選低門檻、寬鬆入閘;「如果壓倒性.....嘅市民都話最支持,而.....出閘時被篩走,你賠上咗選舉嘅認受性。」
   立會主席本來穩如泰山。但有田北俊在先,not so sure any more.
   此外讓我對兩個人表示敬意:
   不排斥進化論的教宗;二戰期間拯救了數百猶太兒童的105歲英國人瑞。願他們多活幾年。

1 則留言:

Patrickov 提到...

上星期乘飛機回港時,看到鄰座的外國婦人在看《Grace of Monaco》,可惜只看到中段 Hitchcock 邀她拍片的那一段,飛機就到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