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4日 星期一

150504一晚:中日皆模仿,但關鍵在細節

   前天趁三天長假,借內地仿真畫騙倒歐洲人開玩笑。上博後又想到一個:
   有人高價向中方訂製《Mona Liza》8K版。但懷疑非自用,而是準備與真跡調包。法國聞訊大驚,與意、荷、希、英、美等藝廊/博物館大國再組「八國聯軍」,要中國簽4K仿真上限的城下之盟;並仿效天安門的毛澤東像,獨家為歐美的珍藏各製兩「真跡」,要兩大拍賣行也無從分辨。
   八大的博物館今後只會展出Made in China版。原件深藏央行金庫,非重大慶典不亮相。此外,藝術經典的擅取、調包將等同襲擊公共要塞的恐怖活動,人盡可誅。
   面對八國聯手,中方既憂會傷害國民的感情,觸發騷亂,也喜於國人的天賦舉世公認。Da Vinci、Michelangelo、van Gogh、Picasso.....,中國要多少就有多少。
   習大大不敢怠慢,集6常委設「真藝小組」,自任組長,把仿真定為頭號強國戰略,務求在最短時間內,軟實力超法趕意。首先是在京興建全球珍寶的MIC展館,讓國人從小就活在藝術經典裡。

   笑話說過,回到現實。誠如網友說,日人的模仿也不亞於中國人。二戰後日本工業復甦初期,的確靠模仿歐美產品來出口,在港有「化學」(粵語,易壞也)之譏。但很快就超越,70和80年代先後以家電、汽車征服全球。
   日本由被美國炸成廢墟到反過來打到美國工業幾乎破產,前後大約是30多年,與中國由78年的文革廢墟到全球幾乎不用中國貨就不能生活,所花的時間相差不遠。不同的是:中國貨層次低,電器so and so,汽車更出不了國門。直至這兩年才以手機突圍。Lenovo得以全球銷量第一,靠的是IBM底子。
   誠然,日本戰後復甦快,除了國人堅忍、教育普及、戰前的工業底子,還拜美國培育以圍堵中共之賜。毛澤東50年6月派百萬大軍入韓一打就是三年,令日本作為美軍的後勤基地,大發戰爭財。中國70/80年代振衰起敝,除了鄧小平的政策,主要是國人的才智精力被禁閉了30年後,一舉迸發的結果。過程中不知道以多少人墊底。
   但同樣以模仿始,中日民族性不同,決定了發展上的大分別。中國人頭腦靈、不怕苦、為錢拼,轉眼就找到將別人產品拆開、重裝、複製的道理。在此層次上,日人也差不多。
   問題在下一步。魯迅筆下的「差不多先生」自恃頭腦靈,邊複製邊毛澤東話齋「多快好省」:cut corner、減工序、用平料。精靈令我們在這方面全球無敵。
   因此,將先進國原產的精品交給中國,一頭半月就以一個零頭的價錢複製出原型。半年後,全球已泛濫成災。但材質、做工似是而非。正貨或可用10年,中國版只望一年。但我們只求人有我有,破了再買,反正cheap,何況一年後更有新款。
   日人相反,尊重生活,工藝一絲不苟。借用友人的反話:日人「笨」。模仿時不但不縮工序、輕材質,做熟後更加以提升,最終standing on the shoulder of giants.
   一句話,中日都模仿,但我們走下,他們走上流。我們不錯普及、市場大、征服全世界,但得不到尊重,更被指害人。
   我為日人的敬業折服。但執著至此,一些產品貴到離譜,豈亦歧視大眾?日劇《小希》裡的濱海小村精製漆器,塗七層漆以確保百年不變。但製作頭尾要一兩年。戲裡沒說售價,但可想像,如此精緻的碗碟,誰敢用來開餐?在手機時代,又有多少人會收藏碗碟上百年?唯博物館和豪門獨享,是否值得?
   再說,戲裡學塗漆,滿師要十年,薪低勞苦出路窄,試問誰來承傳?此前看紀錄片,《壽司之神》收徒,七年滿師,但頭三年唯煮飯。好壽司當然要有好飯,但學煮飯真要三年?看片子,學徒煮飯時,似並無師傅、師兄此前的log可參照,自己也不記log。如此學師是否事倍功半?
   日人是否可在品質與售價之間取中道,讓中下階層也得享上等產品?
   但與日人的「蠢」相比,中國人的「精」就真的害人。偽劣有毒的產品罄竹難書。如此佔領市場,越普及越害人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