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27日 星期四

150827四晚:不明他山之石難討回公道

   家有客,昨未上博。但馬後炮,昨就覺得股市應會反彈,不料延到今天才成事。但超賣撈底是股災後頭兩天的鐵律,這次或還會再低一些才穩得住。
   文化產品好看/玩vs政治正確,常人重前者,自由/新左派重後者。一個人屬哪一類,我覺得主要是家庭、學校、經歷、地域、社群形成的,只有好動/好靜、樂觀/悲觀、冒險/謹慎這類基本特性與生俱來。而家庭、地域、社群合計構成所謂的民族性。縱使表達不同、輕重有別,但每個地方的人細看都不脫所屬群體的屬性。
   中國紀念抗日勝利vs日本紀念終戰「屈辱」70週年,各自推出了排山倒海的影視作品。但「神劇」,功悉歸共軍、排除國軍的標題看得多,中國作品敬謝不敏。政治掛帥是中共的基因,我可以理解,不看就是了。
   但這一來變成只看日方作品。今晨特地去看第一場公映的《日本最長的一天》。長140分鐘,本以為中途要如廁,不料節奏快似《House of Cards》甚至早期的《West Wing》,加上人物多,追不上字幕,氣都不敢透,更不敢離座,怕返回座位後不知就裏,看到散場都未認清所有的主角。
   為求均衡,下午上網看韓語片《最後的慰安婦》。演員看外貌都是韓人。但全片90分鐘都是講日人如何殘暴,幾無情節,實則戲劇化的紀錄片。暴烈是韓片的專長,但此片的表達像粵語殘片。看每分鐘都在捱。(150829更正:原來製片和導演都是中國人,難怪!)
   以中國人角度(韓國人或許亦然)看,講二戰的日本作品照例不提自己發動侵略、魚肉他人的責任,而只講戰爭進入中後期,自己敗退過程中的「悲痛」和對戰爭殘酷的「反省」。
   我這一代出生時,日本已接近敗亡,個人並未受日軍之苦。但一些朋友自讀書時愛國,至今憎死日本,不去、不買、不食。但要說痛恨日軍侵華,怕更是因為日人只訴苦而不認罪,覺得與德國相比,奸狡惡毒無以復加。
   我不是厚黑學/Machiavelli信徒,但不覺得靠這種義憤能討回公道。《最長的一天》與中國的抗日劇相比,打個比方,有兇嫌請來SC,雄辯攻心,遇上九流的受害方大狀,令陪審團覺得:被告雖有愧,但情有可原,自己最終也受害。有人致死委實不幸,但最多只屬誤殺。苦主聞判狂怒,衝向被告,被判藐視法庭....。
   國人埋首於恨,不敢面對日人之長相對一己之短,在軟實力上只會越來越被拋離,為仇者快。
   晚了,明晨要驗身。《日本》一片過兩天再說。關心的朋友可以看今天MP蔡子強以此為題的長文。

沒有留言: